
近日引起争议的人民咖啡馆,内部装修以红色、五角星等元素为主,并有「人民城市人民建」等标语,把改革开放前的符号作为「新国潮」营销。(王佩凡摄)

位于前门的一家人民咖啡馆,红底黄字招牌上,近日增添「要潮」两字。(王佩凡摄)
近日,一家名为「人民咖啡馆」的连锁品牌因店名及营销风格陷入舆论漩涡。记者实地探访其位于前门的分店时发现,现场客流与网络热度之间的反差,或许正是舆论转向后的写照——当消费者意识到「人民」二字背后的情感被商业化透支时,打卡热情终将让位于理性审视。
「红色」装潢 情怀吸年轻人
大红色招牌,模仿毛体字书写的「人民咖啡馆」5个黄色大字依然亮起,只是前方多了印章拓字风格的「要潮」二字。近日对该店争议的爆发点在于「人民」二字的公共属性被商业化,品牌母公司要潮(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连夜将全国30家门店更名为「要潮人民咖啡馆」,部分门店甚至以「设备升级」为由暂停营业。
作为「网红店」,记者日前到访分店时,却未见网络描述的「人山人海」,实际客流较平缓,落单时仅有3杯咖啡正在制作。参观可见,店内以红色为主调,饰有「人民」、「红星」等元素,屏幕上滚动播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标语,并提供面向军人、教师等群体的优惠,整体氛围充满「国企」既视感,甚至让部分消费者误以为其有官方背景。
一方面,许多年轻人被咖啡的「中国元素」雕花和红色美学吸引,认为「人民咖啡」兼具情怀与性价比,拍照打卡进一步助推社交媒体的传播;另一方面,舆论发酵后,公众情绪渐转反感,批评其利用「人民」的公信力搞「情感绑架式营销」,甚至有消费者称「感觉被欺骗」。
律师:模糊商业公共 涉误导
从法律视角看,争议本质是公共符号的产权界定。律师指出,《商标法》明确禁止将「人民」等具有公共意义的词汇注册为商标,而「人民咖啡馆」的装潢、标语等全方位模仿官方语境,进一步模糊商业与公共机构的界限,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尽管品牌方在道歉声明强调「初心是对『人民』的尊重」,但实际行为却被认为是对法律法规与公众情感「双重不尊重」。品牌方多次申请「人民咖啡馆」商标被驳回,企业仍通过「潮人民咖啡馆」等近似商标打擦边球,被指「混淆视听」。
这场风波为快速发展的「新消费」品牌响了警钟。
消费者或需反思,真正消费的究竟是文化认同,还是被精心设计的符号幻觉?
驻京记者 王佩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