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发4卫星 寻宜居地球2.0(图)

发布 : 2025-11-25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昨举行发布会,介绍「十五五」期间将发射一颗外地球巡天卫星,专门寻找和地球差不多大小、处在宜居带的「地球2.0」。(央视新闻)


【明报专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昨(24日)在北京举行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介绍「十五五」期间的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包括将发射四颗卫星,直奔宇宙究极奥秘,其中一颗外地球巡天卫星,使命是专门寻找和地球差不多大小、处在宜居带的「地球2.0」。

据央视新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负责人王赤介绍,「十五五」期间,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将组织实施包含「鸿蒙计划」、「夸父二号」、系外地球巡天、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太空天文台在内的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力争在宇宙黑暗时代、太阳磁活动周、系外类地行星探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他提到,未来5年,中国的系外地球巡天任务将去找「地球2.0」。对于为何要进行这样的研究,他回答「这始于人类的好奇心」,目前发现的系外行星大多是几倍地球大小的「超级地球」,比较容易发现,国际上尚未发现既在宜居带,又是地球大小的岩质行星。「鸿蒙计划」将用「1+9」颗卫星来探测宇宙早期黑暗时代和黎明的演化历史。「夸父一号」是在黄道面上对太阳进行监测,而「夸父二号」将在太阳极轨上对太阳极区进行正面成像。飞行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太空天文台(eXTP),将观测宇宙中的「极端禁区」,例如黑洞的视界边缘,中子星的炽热表面。

合肥签《宣言》推人造太阳

此外,中科院「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昨日在安徽合肥启动,发布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全球计划。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签署《合肥聚变宣言》,呼吁全球共同推进「人造太阳」研发。

「人造太阳」指透过模拟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在地球上创造可控的核聚变条件,释放清洁安全无限的能源。

模拟核聚变反应释无限能源

据研究计划,2027年底装置建成后,将进行氘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研究,验证其长脉冲稳态运行能力,力求聚变功率达到20兆瓦至200兆瓦,实现产出能源大于消耗能源,演示聚变能发电。

BEST装置作为中国下一代「人造太阳」,选择了紧凑型高场技术路线,通过制造更强的磁场,在更小的空间内更有效地约束和压缩等离子体,从而用更小的体积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