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有资金有掣肘内地市场双刃剑 港片廿年减半 房票十年翻倍(组图)

发布 : 2017-6-2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电影发展局秘书长冯永(图)说,网上平台等于多一个收入渠道,片商或更愿意投放资金开拍电影。最近3年香港电影产量回升,他身旁电影海报的《点五步》和《一念无明》均是赢得口碑的新晋导演作品。(杨柏贤摄)



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尔冬升(图)认为,内地资金多,且观众层面广,题材较小众的电影也有生存空间。他认同进军内地有掣肘,包括画面和题材,但有协调空间。(刘焌陶摄)





【明报专讯】电影与社会同喜同悲,回归后本地上映的香港电影量跌近半,中港合拍片虽不愁资金,却换来题材掣肘,过去两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十年》和《树大招风》均遭内地封杀。同时,内地不设电影分级制度,为迁就内地尺度,血腥、暴力等场面要「忍手」,变相令电影画面减少震撼。3名资深电影人为本港电影业把脉,均认为内地市场是双刃剑,随著网络平台发展蓬勃,年轻电影人的发挥空间有望更广。

明报记者 袁乐婷

回归后电影业萎缩,1998年遇亚洲金融风暴,总票房按年跌两成,2003年受SARS影响,票房再跌至近20年最低点,至2007年止跌回升。去年在港上映电影的总票房达19.5亿元,比1996年的12.7亿元升了五成,较2016年更上升逾倍(见表),但港产片经历逾10年低潮,在港上画的香港电影每年不过百部。

电影发展局秘书长冯永说,1993年是香港电影的「巅峰年」,有200多部戏在港上映,他当时是制片人,曾同时参与3部戏,报酬三级跳。然而物极必反,演员、幕后分身不暇影响质素,加上翻版影碟「吓走片商」,其后票房和产量均跌。据影业协会统计,千禧年后下滑趋势更明显,2013年全年仅43套港片,去年回升至61套,为12年来首度超越60大关。冯永认为这反映片商逐渐恢复信心,网上平台等于多一个收入渠道,有望令片商更愿投资。

拓内地观众层 容纳小众港片

同期内地电影业增长强劲,全国票房由2009年的60亿元人民币增至2015年的440亿元,升了逾6倍;去年增长放缓,仍录得492亿元。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尔冬升说,港人早于1980年代北上拍电影,推动内地电影发展,近年内地市场膨胀,反过来成为中港合拍片的主要资金来源。他忆述,2004年上映、由他执导的《旺角黑夜》先后曾向5家片商叩门,才争取到资金开镜,现时「要开工就有人畀钱」。他说,内地观众层面广,也令题材较小众的电影找到生存空间,「从来未见过咁好(环境),不觉得是坏的年代」。

协调钻出夹缝 毋须定型「本土」

然而,进军内地始终有掣肘,尔冬升说,若电影内容触及政府部门,该部门就会干涉,「审批严格些,肯定会,但可以协调」。他说,香港电影人逐渐摸索到生存方式,例如《窃听风云》也经一番协调,最终能上映。至于如何协调,他笑言靠它「搵食」,没有详谈,只说「各有心得」。另一牺牲是血腥暴力情节要「忍手」,他说内地没有电影分级制度,为顾及入场儿童,尺度要收敛,「(香港)观众不爱看合拍片,因为不好看,将就了内地市场,唔汤唔水,斩头镜头要拉远,震撼力弱,(观众)一定觉得不及以往精彩」。

尔冬升说,香港市场小,倘作品不放眼内地及其他华语市场,较难生存,但电影人也有其个人选择。「不要将本土电影等同『反中』,亦不应划分本土电影一定低成本。好的电影,好多地方的观众都会接受。」他举例,伊朗电影业面对的限制更多,同样能拍出受海外观众青睐的作品。近两届金像奖最佳电影均被内地封杀,身兼金像奖主席的尔冬升说,曾因颁奖礼不能于内地转播,担心影响业界推广港片,「但我再思考,不觉得有权影响创作,(电影)通过电检、上到画,自然入到(参赛)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