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港漂 一去一留 落地生根 再选择仍留低(组图)

发布 : 2017-6-26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朱国斌认为香港是个做事的地方,欣赏本港信息透明,工作合约白纸黑字写清楚,享受在港工作,故在城市大学任教逾20年仍未感疲倦。(杨柏贤摄)





【明报专讯】「港漂」泛指漂泊在港的异乡人,也可以说是香港回归后,港府放宽内地人来港读书和工作的政策下,那些漂至香港的内地人;他们在港居留满7年后,可取得永久居留权。在政策鼓励下,不少人因「东方之珠」之名而来,一睹国际大都会的风采。20年过去,有人到处流浪后决定留港落地生根,当「新香港人」;也有人在「七年之痒」时,有感维港景色不属于我,默然离港返回内地发展。

明报记者 曾映妹

「如果再选一次,我还是会留在香港。」 年逾五十的朱国斌为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祖籍湖北的他,1980年代初已只身到北京人民大学读书,毕业后在当地工作约3年,再越洋法国生活7年,后感法国生活沉闷单调,又不欲返回内地发展,在朋友建议下,1995年6月与法籍妻子来港,在城市大学工作至今。

启德落机第一印象「很热很热」

穿著整齐西装,烈日当空下手推著行李步出启德机场,「一下机整件恤衫都湿透了,还有很多人很嘈吵」。踏进人来人往的街道,朱国斌更是大汗淋漓。忆起首次踏足香港的回忆,他不停说著「很热很热」,及后觉得港人热情好客,整个城市很有朝气,笑指天气也较「热」情。

惊叹港人会排队 惊喜信息透明

「在内地,你不插队,是没可能轮到你的。」谈到香港吸引之处,他说香港是中西交汇点,连接内地和国际,亦惊叹港人守规矩,「无论是乘车或去银行,大家都很自律地排队」。更令他惊喜的,是「香港是个做事的地方,信息透明,按著合约工作就可以」;朱说在内地工作,要花很多时间处理人际关系,纵使近年有改善,但仍不及香港。

朱国斌初到香港时,人生路不熟。「ŸM度就系喇,落车啦」,未及高声叫出下车地点,朱国斌已被司机邀离小巴,在陌生的街头乱冲乱撞寻找目的地。「先生,你去边呀?」有热心市民尝试协助他,但当知道他只能说普通话和英文,便向他说「对唔住,我走先」。1990年代的香港,市民大多只懂粤语,朱国斌说常因语言遭歧视,潮湿的气候亦令他饱受湿疹折磨。然而即使困难重重,但有感香港回归后的发展空间大,所以居留届满7年后,没有脚的小鸟仍决定在港落地生根。

转眼在港生活20多年,当年在朱国斌眼中充满活力的社会渐成「怨气之都」。朱国斌说「一国两制」制度上没有改变,在制度下香港发展不俗,变的是市民心态。他说1990年代初的内地较落后,港人在国际大都会生活,视野必然比内地广阔,「以前回内地的香港人会觉得很威风,优越感很强」,内地人也很仰慕港人,「觉得香港人就是有钱人」。但过去10多年内地迅速发展,部分重点城市的经济增长更超越香港,部分内地人亦骄傲起来。

失去优越感 不满转移至制度

近年内地经济迅速增长,香港却持续低迷。「内地在变的时候,香港也在改变,贫富悬殊、地产霸权等现象日趋严重,以前的优越感没了,自身环境变差,结果大家就把对政府不满的情绪,转移至制度上。」2003年7月1日中午,逾50万市民穿著黑色衣服,带同标语高呼「不要董建华」、「反对23条立法」,长长人龙由维园足球场浩浩荡荡出发,最后政府搁置《基本法》23条立法,董建华亦于2005年以健康为由提早离任特首。多场社会运动中,朱国斌亦有到现场观察,了解社会。他认为2003年的大游行,是市民将对政府的不满宣泄在制度上,及后的国民教育及占领运动等,也是对社会不满的控诉。与此同时,内地网民对港人也作出激烈评论,结果激发中港矛盾。

对于近年有不少针对内地人的示威,朱国斌说其社交圈子主要集中在学术界,没有不快经历。他亦说,港人民怨上升是情有可原,因20年来香港的物价和楼价飙升,但港人的收入没有显著改善,生活水平变相下跌;而即使两地市民关系交恶,但他认为这是回归后磨合的必经之路,相信磨合后两地会变好。

「新港漂」面对高物价和港人排外的情绪,不易在港发展,当中不少人因内地发展迅速,造就很多机会,因此选择回流内地发展。朱国斌说内地比香港大,发展速度亦相对快,而香港只是一座城市,发展较慢是正常的,而香港连接国际与内地的优势是无可取代,盼港人勿对未来失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