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对贸易战的宣言

发布 : 2018-8-16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官方出面回应的除了商务部和外交部的发言人外,就是驻美大使崔天凯。再往上的外长王毅、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篪、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等在公开场合的表态,都是强调坚持自由贸易,反对单边主义等一般性的说辞。但本月官方《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却先后发表了两篇署名「宣言」的雄文,据说这笔名是代表中宣部的言论,被认为是官方为贸易战升级开始作「精神备战」。

中宣部撰文 启「精神备战」

这两篇文章的标题分别是〈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和〈改革开放天地宽〉,虽然只字未提贸易战,但却很明显是希望鼓舞国内士气。两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在贸易战逐步升级之际,内地出现了批判近年官方盲目自大宣传的思潮,代表事件就是清华大学校友联署要求开除宣扬「中国超越美国」的该校教授胡鞍钢,批判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舆论矛头指向文宣官员的同时,国新办主任蒋建国和网信办主任徐麟双双去职,甚至传出意识形态的大主管王沪宁因要负责可能下台的消息。虽然说美国发起贸易战是因中方文宣太张扬这个理由,谁都知道是「too simple, somtimes naive」,但这种反弹其实是对官方之前文宣不满的折射,只不过,蒋、徐二人仍任中宣部副部长,王沪宁因此落台的可能也不高。

官方文宣张扬惹不满

「宣言」的两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中共有在一些重要的时间点利用谐音笔名发表重磅文章透露官方旨意的传统,这些文章既不以官方文告形式发表,又希望读者一望即知其官方背景。

笔名一改惯例 弃用谐音

如文革中的「梁效」是北大、清华批判组的集体笔名,谐音「两校」。现在,「任仲平」是《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笔名,「辛识平」是新华社的时评笔名,「仲祖文」是中组部党建研究室的笔名,「锺纪言」是中纪委研究室的笔名,胡锦涛时代的「郑青原」,据说是来自政治局的笔名,取音「正本清源」。薄熙来主政重庆时,《重庆日报》曾有一个御用报道小组,专责报道薄的活动与讲话,笔名就是小组的四川话谐音「肖竹」。

至于今次中宣部为何弃「锺轩」或「锺理轩」等既有笔名不用改用「宣言」,可能是想改变一下形象吧。孙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