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填水 生存挑战还是肆意妄为?(组图)

发布 : 2018-11-16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明报专讯】施政报告公布人工岛计划引发极大争议,住屋需求与环境保育成为最大冲突。不过拉远来看,这种冲突早已存在:虽然不像现代人口稠密,古代的「填水」却同样牵涉民生问题,而且比现代的所谓「刚性需求」更严重。

说到古代的填海,最知名的应是「精卫填海」的故事。传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时溺死,灵魂化为精卫鸟,日复日衔木石填东海。如此势单力薄固然大仇难报,其坚毅却成为骚人墨客歌咏的题材,如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藉以叹息有志难酬,顾炎武〈精卫〉则以「大海无平期,我心无?x??」暗喻抗清气节,均以悲剧色彩突显孤高不群。

古人治水 疏填并用

虽说只是神话,但也反映古人对环境的态度:既畏惧可夺命的大自然,亦尝试克服自然。当然在「正统」鲧禹治水传说中,鲧填水败死而禹疏水获??o?J??显示逆天而行终被唾弃的顺从自然观念;另一面「填堵」却一直是远古治水之法,治水神话的救世主女娲便是「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纵是禹亦有「堙洪水十三年」(《汉书》)的记载,乃至后世治水亦倾向疏堵并用,以此救助百姓。

但当时代??u移下技术进步、对自然敬畏减弱,填水的意义已不停留于存亡,更在生产。产量较高的垦湖为田早可见于《越?x??》卷八的勾践辟塘为义田,原本不算多见。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迁,湖河众多的南方被大力围湖造田(称湖田、圩田、垸田或围田),宋代江南已是「一眼圩田翠不分」(杨万里〈圩田〉)。明代开发基地更扩至湖广(今湖南湖北),清中期洞庭湖「尽皆筑垸为田,湖面已非昔比」(《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宋元「苏常熟,天下足」与明清「湖广熟,天下足」之谚,即由此而生。

围湖造田增粮产 亦致水患

看似一片美好,实则宋代起常有官员提出废止湖田,元人林元即批?x??田「射小利害大谋,急近功遗远虑」。原因固然不像现代聚焦生态,而是更直接的影响——水患。湖泊面积及水土被湖田蚕食,无法蓄水且容易淤塞,明代后期洞庭湖几乎年年决堤,生产重镇变得人烟疏落;清朝鼓励重新开发下水患重至,中后期?x??屡禁不绝的尴尬状态。如此执迷不悔,是重视繁衍传承下的永恒冲突:唐代高峰8000万人口到清代变成4亿,而立国之初与中后期更惯常相差数倍,人口增长高于技术提升,唯有不断开山填水增加耕地面积。

到头来不论是洞庭湖持续萎缩还是香港填海争议,不过是千年与水争地的延续。只是当内地早已喊退田还湖,这个「反对填海一定是历史罪人」的城市似乎更没出路,正如当年兴建香港口岸时大张旗鼓宣传较环保的内地技术圆筒填海,中途却偷偷改回传统抛石法,这个地方环境佾x??大过效率?

■文化解码

鱼米之乡的变迁

既有气候变迁影响,更大是政治、环境破坏等人为因素,不同时代中国的生产基地都有不同,反映中国经济的变迁。

◆周以前

伊洛(黄河中下游)

传疑时代到商代的国都多在今天河南一带,是华夏部族的起源地

◆东周至汉

齐、晋、秦(黄河流域)

东周诸国对峙令各地皆有发展,但以齐晋的黄河中下游与后期秦的关中地区最富庶,汉未有大变

◆魏晋至唐中期

较平均,中原及关中占优(黄河流域)

战乱与南北对峙下发展平均,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仍占据主要人口,江南与蜀地开始人口稠密

◆唐末至元

江南(长江下游)

水利田开发令江南富庶,有「苏常熟,天下足」之谚,政治与经济开始明显分离;宋偏安后江南发屾x??明显

◆明清

湖广、江南(长江中游及下游)

水利田扩展至长江中游,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

图:资料图片

文:叶雨舟 - 书呆子一名,喜欢反思中日韩历史文化的种种,希望东方社会能重拾对东方文化的认识。

[语文同乐 第3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