瘜肉病变成肿瘤(组图)

发布 : 2020-11-22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朱医生为柳姐解释肠癌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医生简介:朱建华医生于八十年代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外科毕业,受前辈启发钻研大肠科,曾任玛丽医院外科学系,担任直肠科部门顾问医生及主管,培训了不少医科学生和年轻医生,现在每年平均做四百多个大肠手术,照二千枝肠镜,所以有个趣怪花名,他说:「我姓朱,又是大肠科医生,所以大家叫我『朱大肠』。」



肠镜检查发现有瘜肉时,可进行割除。



腌制肉类不利肠道健康,日常生活应多吃蔬菜和水果。



朱建华医生在玛丽医院任职时,曾是柳影红爸爸的主诊医生。



肠内瘜肉病变成肿瘤约需十年时间,及早发现并割除是预防肠癌最有效的方法。








大肠癌,在香港十大常见癌症中,发病率高踞第一,死亡率排第二,数字有逐年上升趋势,医学界虽然对大肠癌的成因未有定论,不过日常生活中,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都对发病率有一定影响,结直肠外科医生朱建华,教你如何预防大肠癌,避免成为高危一族。

柳影虹爸爸因肠癌去世,当年仍在玛丽医院任职的朱建华医生,正是柳姐爸爸的主诊医生,柳姐说:「爸爸当年移居美国,有一次回香港探亲,突然大出血,送到医院检查,已经是肠癌第三期,原来爸爸一直有屙血,他误以为是痔疮不以为意,因为太迟发现,一年后就去世了。」柳姐陪爸爸度过最后的日子,对这个病的了解非常深刻;朱医生表示直系亲属患病,家人会成为高危一族,柳姐和弟弟定期照肠镜,两姊弟都曾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瘜肉,与父亲发现肠癌的位置一样,切除后避免了进一步病变。

柳影虹:大肠癌早期很难察觉,是否没有任何病徵?

朱建华:大肠癌早期,肿瘤很细微的时候,的确没有什么病徵,当肿瘤渐渐变大后,就会有屙血、大便习惯改变,突然变密或突然变疏等,出血或屙一些带潺的粪便,肚子痛、贫血,这些都是大肠癌的病徵。

柳影虹:痔疮也有屙血的情况,两者有什么分别?

朱建华:两者很容易分辨,痔疮屙的血是鲜红色,大肠癌屙的血比较暗和瘀色,认真看还是可以分辨的。

柳影虹:大肠癌是否很少在女性身上发生?

朱建华:根据卫生署公布的资料,男女患者的比例约1.4比1,虽然有差距但相差不是太大,男士患者多一些,但对女性来说也很普遍,女性癌症患者,乳癌排第一,其次就是肠癌,所以女性不能忽视这个病。

柳影虹:大肠癌的发病率有年轻化趋势,到底是什么原因?

朱建华:大肠癌患者,大部分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士,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当然也会出现年轻患者,根据过去多年的资料统计,五十岁以下的患者陆续增加,原因虽然不是太明显,但不能忽略的是,都市人吃太多红肉和腌制肉类,不爱吃蔬菜、水果,加上吸烟、饮酒,这些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柳影虹:这个病是否有遗传?

朱建华:大肠癌是我们自己的细胞出现病变成为肿瘤,细胞为什么会变异呢?基本上是由基因控制,基因来自我们的父母,当有直系亲属患肠癌,家人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另外HMPCC(遗传性非瘜肉大肠直肠癌)及FAP(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这两类肠癌,更是具有很强烈的遗传性。

柳影虹:大肠癌有什么预防和治疗方法?

朱建华:大肠癌从一小粒瘜肉,慢慢转化成癌症,大概需要十年时间,所以当仍是瘜肉阶段,能够把它抓出来的话,就能预防大肠癌,香港卫生署针对香港五十至七十岁人士,进行大肠癌筛查计划,先检查有没有隐血,再进一步照肠镜,找到瘜肉并进行切除,就可以预防这个疾病。

治疗分三方面,电疗、化疗和做手术切除,早期发现的话,做手术切除已经足够,目前采用微创手术,大大缩短了复元时间,如果后期发现,就需要配合电疗及化疗。

柳影虹: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成为高危患者?

朱建华:最好减少吃红肉和加工腌制肉类,譬如猪、牛、羊、Ÿ董翩B火腿、香肠等,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吸烟、饮酒,再加上运动,这些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帮助,但归根究柢,最有用的预防方法,就是五十岁后,进行定期肠镜检查,从瘜肉到癌症需要十年时间,所以我会建议每五年做一次比较适合。

肠镜检查

医生进行肠镜检查,将镜头经过肛门进入肠道,影像在屏幕上显示,可以清楚看到肠内有没有瘜肉,瘜肉不是太大的话,切除后进行化验,如果瘜肉已病变就要进一步治疗;肠镜检查前两至三日,不能吃水果和蔬菜,因为植物纤维消化不了,会影响视像时观察肠道内的情况,照肠之前需要饮泻水,帮助排便清空肠道,再注射止痛镇静剂或麻醉药,整个检查即日完成不用留院。

医学及科技界正研究,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肠镜检查,搜集大数据,例如瘜肉形状、大小、颜色等资料,检查时减低肉眼走漏瘜肉,增加大肠镜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