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慧专访(组图)

发布 : 2024-9-27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这场戏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Kearen想像女生「三十岁会遇到什么尴尬事」。(电影《29+1》剧照)


「我想做、我喜欢做自己的作品。」创作人彭秀慧(Kearen)分享一直驱动著她创作的动力,身兼编剧、导演、演员的她作品横跨剧场及电影界。自2005年创作出大迂唪迎的独脚戏《29+1》开始,直至将于11月推出的《失忆【谅解】备忘鹿》,不论是写独脚戏还是电影剧本,Kearen均一直保持这创作初心。

尽管作为创作人,我们都有自我怀疑、软弱及疲累的时候,甚至会因而「No走机会」,但她仍很想大声地喊出她的创作信念:「创作就是要有胆量去尝试!」也是这份胆量,Kearen于2017年跳出熟悉的剧场界,将《29+1》改编成电影,这访问就是请她谈谈这独特的改编经验,对照出一些写剧本的原则。

撰文:李春晖 图:冯凯键 场地提供:Chaplin

将独脚戏改编成电影

提起Kearen的名字,总令人想起剧场,但原来她的写作起点,竟始于影视剧本。「我当初根本没想过会当编剧,(现在回想)感觉很奇妙。」Kearen表示,当时还是舞台剧演员的她,突然收到彭浩翔导演的邀请担任短片演员,不料影片最后没拍成,却在对方介绍下,开始以笔名写专栏,并替彭导的影视界朋友写剧本,虽然大部分作品均没面世,却促使Kearen写作技能「解锁」。

「我那时才想起,小时候很喜欢文字,作文比赛更曾经夺奖。」适逢又有人找她演独脚戏,于是灵机一触,「我何不试写一个独脚戏,讲讲自己的想法,并亲自演出呢?」Kearen忆述当日创作剧场版《29+1》时的心路历程。「大概是因为30岁吧?心情确是有点迷失但又蠢蠢欲动,疑惑人生之后会怎样。」于是,她便抱著「小小地做几场应该不太难」的心情,自编自导自演了这出日后大迂唪迎的独脚戏。

「我当时完全没有要从此大展鸿图的想法。」Kearen自嘲她29+1时的青涩。但意想不的是,作品在打后的十多年间,经历九次莴酏重演,并于2017年,由Kearen亲自编、导,拍成电影,更为她赢得「第三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的奖项。

要谈《29+1》的改编经验,应先定义一下何谓独脚戏:综合网上解释,它是一种仅靠一人独力演出的戏剧,故事通常会注入创作者的真实想法及情感,亦可能由他/她亲自演出。在我看过寥寥的几出独脚戏中,它们的场景均极为简约,演出内容更包含大量角色直接向观众诉说心情的独白——换句话说,它其实是与电影各走极端的表现媒介。

若从创作角度分析,有编剧理论指电影是让观众偷窥角色生活的媒介,电视剧是令角色成为陪伴观众生活的朋友,若从这逻辑推演,独脚戏应是让观众直窥角色内心的媒介,因为它几乎是完全透过角色的主观自述,去让观众了解故事及人物,并藉著对白让他们直接聆听角色的情感或心声。

两场《29+1》的舞台版及电影版剧本(见右方),正好让各位对比一下两者的分别。

Kearen回忆当日将《29+1》由独脚戏改编成电影的过程,指出两者的最大分别,就是电影往往包含很多场景,而独脚戏则可能只有数个。所以,她改编的首要任务,便是要从独脚戏中选取各种有趣元素,并将之发酵成场景。以这场戏为例,她的改编灵感,便是尝试幻想「林若君在三十岁会遇到什么尴尬事」,再从舞台版的独白中,发掘出「买保险」这元素,结合个人经历,发展成这场在小巴内重遇中学老师,并被对方「当众暴露实际年龄,兼『兜口兜面』挖苦仍未结婚」的尴尬场面。

「其实这些事情均来自我的真实生活。」Kearen进一步阐释她当时的创作思考。原来,她年轻时身边曾有很爱讲人生道理的朋友,他当时便对Kearen说过「年纪愈大条件愈差,选择愈少」这番刺激了她的说话,Kearen于是便将之摇身变为经济理论,写进了剧本之中。

Kearen强调,她并非理论型的编剧,所以改编时的考量,「很多均是源自觉得(舞台版)那个点会好看,然后便将之化成场景」。不过,在完成改编的剧本后,她亦曾一度陷入迷茫之中,毕竟创作真的充满各种可能性,很难知道什么是对、是错,又或什么才能获得观众垂青。「当时阿葛(葛民辉)足足用了七小时跟我聊天,并说不论作品怎样,也不要忘记本身的『A4纸』。」

「A4纸」的意思,是指「不论你用什么事件、什么角色去呈现故事,这些通通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透过作品去传递你的初心」,也是这番鼓励,令Kearen更肯定自己这种著重直觉、把握初心的改编路向,成就出《29+1》这出日后感动无数观众的电影。

设计角色不止考量剧情

除了要衍生场景,要将几乎由一人演出的独脚戏改编成电影,Kearen自然亦需增添不同的角色,这时她的演员经验,便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很容易便可以投入角色的角度去想像,创作时亦习惯著重思考人物的变化,而不是聚焦剧情的起承转合。」Kearen分享她写作人物的心得。更特别的,是Kearen在设计人物时,考量并不止限于纸上的剧情框框,而是会延伸至演员身上,成就独特的编剧角度。

例如《29+1》的电影版与舞台版的一大分别,便是前者添加了林若君老板这独有角色,并衍生出描写林若君工作生涯的故事线。Kearen透露这个改编的抉择,很大程度是出于对演员特质的考量。「在舞台版中由彭秀慧演绎的林若君,跟电影版中周秀娜演绎的,是不一样的。」Kearen自嘲,她的林若君比较辛辣、比较「mean」,但「周秀娜完全不是这种节奏。她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内敛,比较沉默茫然的。」

于是,Kearen便凭著这种演员的特质,创作了新版的林若君,继而再衍生出林若君老板这个「很powerful的女角色」,并借她「去contrast、去带领林若君」,从而突显周秀娜版内敛及茫然的特质。

另外,由于舞台版的《29+1》带有「栋笃笑」的幽默成分,但这种幽默不但较难于电影重现,感觉亦与周秀娜版林若君不太协调,于是Kearen便加插了由演员岑珈其和陈慧敏担演的角色,经常在她身边插科打诨,延续舞台原作的幽默感。

显然,Kearen在改编这剧本之时,花了很多心力去重塑林若君这角色。「因为能触动观众的东西,一定来自角色,而因为角色,故事才会有情。就算你设计的桥段再精彩,但是观众爱上的,始终是人物,并在看戏时跟著他们一起走。」

也因如此,不论是电影还是舞台版,驱使《29+1》大迂唪迎的一大因素,正是Kearen笔下的林若君有血有肉,其经历及情感亦能深深唤起观众的共鸣,背后的创作秘诀,或许是源于Kearen毫不吝啬地,在剧情中混入了大量的真实体验及情感,令作品不但充满独特的生活实感及细节,同时亦真情流露。

虽然,从亲身经历提炼创作灵感应是所有编剧均会应用的技巧,但在执行时能否将之运用得出神入化,则正如编剧欧健儿在早前的访问中所说,这绝对是一种难以强求的天赋才能。

电影真的很神奇

在舞台版《29+1》首次公演的现场,曾有身边人向Kearen指剧中的情绪「太赤祼」,但相对而言,亦有观众在散场后徘徊不去,并含泪向Kearen表示多谢。「我从没试过在演出后收到一句多谢的……它令我明白到,创作原来可以很伟大。」后来,到《29+1》被改编成电影,Kearen带著作品到美国参加电影节,并在现场看到外籍观众同样泪流满面,更令她明白「全世界的人,均可能在某些情感上互通」,这亦促使Kearen对这种发自内心、混杂真实情感的创作方法加添了信心。

除了创作上的肯定,这些到不同地方参展的经验,亦同时令她体会到剧场与电影的分别:剧场往往受著人手、场地及语言的限制,很难走得很远,相反电影则可以冲出国际,「电影真的很神奇!」Kearen感叹地说。

也是这份神奇,推动著Kearen继续创作电影,并在参加大阪电影节时,立下创作第二部电影作品《阿妈有o左第二个》时的目标。「当时有评审指电影版的《29+1》很theatrical,电影感不足」,于是Kearen便决定在创作《阿妈》时,尝试彻底地放下那些她在有意无意之间渗入《29+1》电影版的舞台手法及效果,学习平实地写好电影。

「我觉得独脚戏是创作人用第一身去向观众呈现故事,电影则让我变成灵魂,再通过很多其他人的努力,将作品实现,去给观众欣赏。」Kearen总结创作独脚戏与电影的分别。我想变成灵魂的意思,是指电影创作者只可透过故事及角色,间接地渗入想法及情感,难以像独脚戏般靠独白直达观众内心。对长于混杂真实情感去创作的Kearen,会否对这种迂回的表达方式感到不习惯?

「我觉得无论写什么故事,最重要的,是必须包含我有感觉的东西。」Kearen以《阿妈》为例,她在创作过程中,感到角色全都是被遗弃的人,他们均面对著说不出的孤独感。「这件事令我很有感觉,我很想去写这件事。」也因如此,Kearen对电影创作同样非常投入,亦深感满足。

盼永远保持新进感觉

「我觉得在电影创作上,有很多令我好奇的未知,我能够实践的东西亦会比剧场多。」Kearen表示,「我期待自己在电影世界里继续进步,因为我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中。」她请大家不要忘记,她只是个创作了两部电影的新编剧、新导演,而她则是那种会为新鲜事物而感觉兴奋的人。

「我望能永远保持这种新进学徒的感觉。」不过,「新进不代表你交出来的东西没有水准。你仍要用你的能力,创作出一些别人会『收货』的东西。你虽然green,但这可能是你的优势。」我想Kearen的这番话,不止在勉励自己,也想借之去鼓励所有正尝试创作的人,因为往往只有新鲜人才能够没有包袱地大胆尝试,而无畏地创作,正是Kearen认为创作人应一直坚持的精神。

答:彭秀慧,电影及剧场编剧、导演及演员,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作品包括《29+1》及《月球下的人》等,前者更因大迂唪迎而九度重演,并于2017由她亲自改编及执导,拍成电影,为她赢得「第三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的奖项。

对彭秀慧来说,创作人是透过他/她的作品,将想法、感情或信念传递给观众的人。他/她将可能因此而以改变对方,甚或改变世界。

问:李春晖,电影编剧,凭著与游乃海合编的剧本《命案》荣获「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

电影简介:《29+1》(2017)

导演:彭秀慧 编剧:彭秀慧

故事简介:

踏入30岁的林若君(周秀娜饰)因被逼迁而住进陌生女孩黄天乐的家,黄天乐(郑欣宜饰)则因某些原因而去了巴黎旅行。林若君突然面对父亲离世、辞工及分手等重大变化,人生跌入谷底,却意外发现黄天乐的日记,并从中得到慰藉及启发……

剧本节录:

《29+1》舞台版

林若君:讲开买?,我发觉呢几年?买?好多以前完全觉得唔等使??。第一样,(拿出保险单)知唔知呢?系乜???保险。有人寿、医疗、意外、危疾、储蓄、女性,我全部都upgrade晒,即系其实唔关我事謘A系我十几年无见??中学同学,做?保险??呢,最近呢半年全部成日约我出?饮?,佢知我就?30岁,系时候要转??plan呀!同埋谂住我呢个岁数应该都搵到咁上下就可以投资多?喎……所以我而家人生真系充满保障!?铜锣湾我可以乱咁过马路都得?啦。

《29+1》电影版

第五场

时:早上  地:小巴

人:林若君,黄天乐,保险经纪冼鸡,车上乘客,司机

小巴上,剩馀一个座位在左面单座位行第二个,司机正在等客。

……

司机决定关门开车。

……

上来的是跑到气喘的林若君。

……

声音:林若君?

林:……冼Sir?

冼sir:Hello!你咁都认得我!好耐无见呀……?阵我好似教?你一年代课,Econ堂!

林:你个样都无变过……

冼sir:你变?好多喎!唔系听你把声都唔认得你!翻工呀?

……

冼sir:你?班系九几年毕业?话?9……

林:(尴尬)94。

冼sir: (想一想)94年!即系而家都成三十架?喎……定三十几??

林:差唔多啦……

……

冼sir: (递上卡片)而家?AYA做。教人理财好过教人Econ啦!有无买返份退休保障基金呀?

林:咁快?

冼sir:快?结?婚未?

林:未!

……

冼sir:大镬!?,讲真?,女人,年纪愈大条件愈少,条curve一路向下落謘C学过?啦,Law of demand。不过???唔使记?,无用?其实。即系唔系吓你,女人保障自己真系好紧要!咁?!真系咁?!有个plan?度,呢个女性plan几好?,专for单身未结婚甚至无婚结?,就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