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卜卜斋:古人怎说帽子?(组图)

发布 : 2024-12-18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巾、帻


【明报专讯】这次我们谈谈古代的帽子和相关的故事。「冠」是头上装饰的总称,《礼记·冠义》载「冠者,礼之始也」,可见古人,尤其读书人对帽子的重视。子路临死前坚持要把被挑断的冠带结好,「君子死而冠不免」,「冠」象徵君子的尊严和风度,就是死也不可不戴帽。



帽子的总称,也可作动词用或指成年人

.《楚辞》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这个「冠」作动词用,屈原说自己自幼喜欢奇装异服,所戴的帽子高至云端

.《论语.先进》载孔子请弟子言志,曾?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暖和的春日,曾?和三五知己在沂水沐浴乘凉,歌咏而归。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这里的「冠者」指成人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正义》载「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说文解字》提到「冕,大夫以上冠也」,指古代君主、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礼冠,后来专指帝王所戴的礼冠。如《左传.哀公十五年》:「服冕乘轩」

.东方朔〈答客难〉「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水太清澈缺乏养料,鱼儿难以生存;人太过严苛,要求太高,就没人敢和你做朋友了。人无完美,如果在上位者,太过精明,执著于下属小错,便没人可用了,所以在冠冕前垂下珠帘,不要让自己看得太清楚



弁(粤音便)指古代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戴的一种次于冕的帽子

.曹植〈七启〉「冠皮弁,被文裘」, 指用鹿皮制成的帽子。最早为天子所戴,其后行大礼之执事者也戴,以示隆重

.《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指所戴皮帽于边上缝缀美玉如星



结冠的带子

.《说苑》记载了著名的「绝缨之会」。楚庄王宴群臣,酒酣耳热之际,不知哪来的怪风吹熄了烛火,黑暗中有人酒后失仪,拉扯了楚王妃子的衣袖,「美人援绝其冠缨」,意谓妃子顺手拉断了那人的冠带,只要点亮烛光一看,就知道谁人轻薄佳人。不料楚王却高呼大家必须把冠缨摘下才饮得尽兴,待大臣们都摘下帽缨后,楚庄王才下令点燃蜡烛,保存了那位醉酒失仪的大臣的性命和尊严。数年后,那人奋身杀敌,视死如归,战胜晋军。这事可见楚庄王政治手腕和胸襟,最终成就霸业

章甫

一种古代的礼冠,以黑布制成,是读书人所戴的帽子

.《论语.先进》子华(公西赤)言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指自己的志向是穿著礼服,戴上礼帽,做一个会盟或祭祀时的小司仪

.《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宋人前往越国贩卖礼冠,但是越人的习俗是刮光头发、身上刺青,根本不需要礼冠

巾、帻

帽子是「士」及其以上地位的人才能戴,普通平民只能佩戴头巾

.东汉刘熙《释名》载「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于四教也」,古代男子于20岁加冠以示为成人,故古代的成人礼又称冠礼

.苏轼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作儒生打扮,戴上头巾,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张岱〈西湖七月半〉「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说某一类赏月的人,不穿长衫不戴头巾

■知多点

大人才可以戴帽

今天不论男女老少,皆可戴帽,但在古代,只有足20岁的男人才可戴帽,他们成年时会举行「冠礼」(成人礼),由父亲或族中长辈给他戴上帽子。小孩或青少年,皆只可「披头散发」。

.黄发、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头发枯黄的是长者,「垂髫」则指不束发的小孩

.总角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小孩将头发分左右,各扎成一结,叫「总角」,借代为儿童

.束发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男子到了15岁,要解开原先两个总角,改扎成一束髻

■林瑞安 - 资深中文科教师、中学中文科主任。曾举办多项创意活动,助学生学习中文,认识中国文化

文:林瑞安

图:网上图片

(本网发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语文同乐 第7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