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民排队投票。(明报记者摄)
【明报专讯】联邦大选尘埃落定,卑诗省投票结果反映出明显的城乡分歧,城市选民普遍支持自由党,而大部分偏远地区则投向保守党,有政治学者担忧有关趋势或对民主制度带来潜在风险。
从地图分布来看,卑诗省北部及内陆地区呈现一片蓝海,代表保守党候选人胜出,而少数红色点缀其间,包括大温地区、基隆那及大维多利亚地区属自由党当选,另有数个选区由新民主党及绿党胜出。
维多利亚大学政治学者普林斯(Michael Prince)指出,若按人口比例重新绘制地图,红蓝面积将势均力敌,反映两党在全省范围的整体选票及议席相差不远,但亦反映卑诗省日益加剧的城乡政治分歧。
虽然城乡政治分歧并非卑诗省独有,卑诗大学政治学者约翰斯顿(Richard Johnston)认为,今次大选结果令有关趋势变得更明显,情况令人忧虑,类似情况亦出现在去年10月的卑诗省选,当时执政新民主党在乡村选区仅赢得少数议席,省长尹大卫(David Eby)曾表示关注城乡分歧,并承诺施政时兼顾整个省份。
卡加利大学政治学者卢卡斯(Jack Lucas)表示,加国城乡政治分歧已达历史高峰,「一个人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已可预测他会投给哪一个政党。」
西门菲沙大学兼职讲师范登布林克(Timothy van den Brink)指出,温哥华与圣约翰堡(Fort St. John)的生活方式差异甚大,选民关注点自然不同,他提醒不应将城乡分歧过度绝对化,因保守党在部分城市的多元族裔社区中也有斩获,显示其政策逻辑对某些选民来说仍具吸引力,视乎议题与时机而定,「近月社会动荡,加上上届大选正值疫情期间,均对选情造成变数。」
菲沙河谷大学政治学者特尔福德(Hamish Telford)认为,乡村选民多为年长白人,城市选民则较为多元化及教育水平高,乡村选民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正被削弱,去到城市或感到格格不入,从而倾向维持他们熟悉的加拿大。
他指经济结构亦是重要因素,从事农业及资源开采的乡村选民,或会觉得受到居住在城市的环保主义者「攻击」,而城市选民则多数从事公共服务或零售业。
卢卡斯补充指,城市选民对交通及基建有更高需求,因此倾向支持扩张性开支政策,但他也强调不应将所有地区简化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别,城市可分为近郊与远郊,乡村亦可再划分为农业区、原住民社区或依赖工厂及矿山的小镇,各地居民的身分认同与关注点并不完全一致。
卢卡斯又指,某程度上这些分歧只是政治立场不同的自然表现,但加拿大在联邦及省级皆采取以地区划分的代议制度,若内阁未能代表地区多样性,问题便会浮现。
他担心联邦自由党将来难以从乡村地区中吸纳内阁成员,反过来若保守党执政,亦难以吸引城市代表进入权力核心。
普林斯认为,若政府只关心支持者的诉求将造成更大割裂。特尔福德亦警告,城乡分歧恐加剧政治两极化,并以美国为例指社交媒体演算法强化了「回音室效应」,导致相互尊重正在瓦解,甚至有人视不同政见者为威胁,最终或走向暴力。
今届大选新民主党在卑诗省的议席由13席跌至3席,加剧省内的城乡分歧。去年省选卑诗联合党(BC United)崩溃也令选战趋向两党对决,使区域分裂更为明显。
特尔福德指出,这与现行的简单多数制有关,该选举制度倾向形成两党格局。
他认为联邦新民主党复兴之路艰难,特别是在内陆及温岛过去支持该党的乡村选区,如今许多蓝领选民已转投保守党。
约翰斯顿表示,过往新民主党曾跨越城乡界线,但随著工厂城镇劳动力减少,工会运动也转向以大学教育及公营机构员工为主,新民主党影响力已不如以往。
他预料新民主党未来表现若有回升,可能会在高贵林等地区重新站稳,而非如史密瑟斯(Smithers)等偏远地区。
约翰斯顿续指,在城乡分歧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市郊正成为决定选情的关键,因既受城市关注影响,同时保留部分乡村价值观,成为两者交汇的新战场。
卢卡斯对此表示同意,形容市郊是极具观察价值的中间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