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网约车问题多 影响出行体验
发布 : 2025-9-12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
近期外出行程较多,苏州、上海、天津等地的网约车体验,让记者对北京网约车市场的「特殊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不同城市的服务质量与营运生态呈现显著差异,尤其在北京,「特惠车」叫车难、司机驾驶行为失范等问题,正逐渐成为影响市民出行体验的痛点。
记者翻看自己的叫车纪录,在北京叫车,在明确勾选了特惠车的情况下,仅有极少数情况才有特惠车接单。而在其他城市打车,很容易便叫到了特惠车型。以北京为例,20公里路程特惠单在35元(人民币,下同)左右,和快车价格相差10元以上。如果只勾选特惠车型,等车时长会成倍延长。
即使放弃特惠车选择快车,「被绕路」仍成为北京网约车的高频投诉点。上周,在网约车平台路线透明的情况下,原本20分钟的路程,司机绕路到40分钟才顺利到家,比预测价格多了三成。尽管平台设有投诉渠道,但乘客反馈「绕路」、「司机玩手机」后,往往仅获得小额优惠券补偿,司机几乎不受处罚。
乘客投诉绕路 仅获小额优惠券补偿
在北京,边开车边玩手机的司机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记者坐过的车里,几乎有一半的司机都在边开车边刷手机,更有甚者,开启车辆辅助驾驶模式,用前方大屏开始追剧。还有的司机在开车的时候打起了瞌睡。尽管在司机长时间接单后有疲劳提醒,甚至平台强制下线,但很多司机用各种方法注册多个平台,在一个平台下线后会去接另外平台的单。
然而北京网约车乱象的本质,是一场「平台逐利、司机承压、乘客买单」的恶性循环。多名司机反映,北京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普遍在25%至30%,高峰时段甚至更高。平台通过「奖励机制」(如完成20单奖50元)诱导司机延长工作时间,却对司机的疲劳状态、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约束。
司机称平台抽成高 缺有效约束
不过,新华社昨引述全国总工会报道,多家平台算法协议明确劳动报酬不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设立恶劣天气补贴、逐步取消「超时扣款」等。「T3出行」、极兔、「UU跑腿」、满帮、滴滴、圆通、「饿了么」等7家企业已签订算法与劳动规则专项协议,另有多家企业9月底前全部完成协商并签订算法协议,预计将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逾2000万人。
驻京记者 王佩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