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Virinka@iStockphoto/明报制图)

(图:Virinka@iStockphoto/明报制图)
【明报专讯】在现代社会中,「换位思考」强调理性分析他人立场,而「同理心」更进一步,是情感的共鸣与真正的感同身受。本文借精卫填海、唐太宗纳谏、《琵琶行》三则典故,阐释中国文化中的同理心并非仅是同情,而是融合氛围营造、情感洞察与行动转化的深层智慧,为现代人面临的沟通与理解困境,提供深刻参照。
■价值锦囊:同理心(图)
◆典籍
《论语·?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自己不想(做/被施加)的事,切勿施加别人身上。
◆义理
超越自我中心,理解及感受他人处境经历的能力。
◆内涵
(1)升华──己欲立而立人
* (仁者)想成就自己,也想成就别人
* 语出《论语·雍也》
(2)转化──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 语出《道德经》
(3)关连
* 心理谘询或辅导,以至医护、教育等的沟通原则
◆核心
设身处地、易地而处。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升华至「己欲立而立人」的理性共情,再到「以百姓心为心」的立场转换。
●历史典故:(表)
◆原文
《贞观政要》唐太宗纳谏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节选)
◆白话翻译
「唐太宗庄重的仪容(显得)严肃,百官晋见,都紧张失措。太宗察觉情?如此,每见有人奏事,必定修饰容颜神色,希望能听到直言进谏,知晓政事教化的得失。」
◆解说
唐太宗主动调整帝王威仪,创造接纳谏言的氛围,体现了「为政者的同理心」——察觉别人的反应、需要,营造让别人敢于表达的条件、环境,虚心聆听,积极纳谏善政,这也同时展现了从权力顶端主动俯身倾听的胸襟。
◆现代应用
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文化,鼓励员工提出不同意见,与太宗纳谏精神一脉相承。
◆延伸思考
在强调效率与服从的层级体系中,如何避免「假包容」——表面开放实则压抑异声?真正的同理领导应如唐太宗,既建立机制,更培养文化,使同理不流于形式,而成为治理的真正动力。
●文学典故:(表)
◆原文
白居易《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节选)
◆白话翻译
「同是漂泊失意人,相逢不必曾相识……在座谁流泪最多?江州司马(白居易,作者自己)的青色官袍已被泪水浸透。」
◆解说
白居易从琵琶女的乐声中听出「平生不得志」,进而联想到自身的贬谪遭遇,并表现出跨越阶层的同情。这种从「艺术共鸣」到「命运共情」的升华,是同理心的极高境界——在差异中洞察、感悟到命运的共通关连。
◆现代应用
心理谘询或辅导中的「积极倾听」、纪录片创作中的「平民视角」,皆需这种穿透表象的情感连结能力。跨文化沟通时,以「共同性」为基础的对话,比强调差异更易相互理解、包容。
◆延伸思考
大量电子化或某些网络平台的交流削弱了「共情关连」(如表情、语调),如何重建深度同理心?或许需借鉴《琵琶行》的「通感」智慧——透过多元媒介(文字、影像、数据故事化)唤起深度、真切的情感交流。
●神话典故:(表)
◆原文
《山海经》精?填海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节选)
◆白话翻译
「有一只鸟,它形状如乌鸦,(具有)纹彩的头、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它的叫声像呼唤自己。(它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身亡,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鸟。(它)经常岳?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解说
精?填海这个神话以隐喻展现了「创伤转化的同理心」。精?的执著非为复仇,而是以微薄之力阻止悲剧重演,将个人痛苦升华为对后世生命的守护,体现「己溺人溺」的共情。
◆现代应用
创伤后成立的公益组织(如车祸遗属发起交通安全联盟)、校园反霸凌行动中幸存者的现身说法,或可理解为当代的「精?精神」。
◆延伸思考
若「填海」需破坏西山生态时,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延伸出同理心的复杂性——真正的共情需兼顾对整体及系统的影响,避免陷入一厢情愿的局面。
图?Virinka@iStockphoto/明报制图
■文:袁汉基 - 中学中文科教科书作者,曾任中学中文科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优质学校改进计划学校发展主任
(本网图文均有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至任何印刷品或上载互联网。本网发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星笈中文 第1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