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并读:走得慢 看得深——舒国治流浪的书写艺术(组图)

发布 : 2025-10-1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台湾作家舒国治(曾宪宗??o?J??



《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与睡觉》



(明报制图)


【明报专讯】台湾作家舒国治在访问寄语年轻一代:「你喜欢东晃晃西晃晃,什么也不干,那更好,我就是这样长大的。」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除了讲述食物门道的饮食散文,就要数在异地他方的旅游文章,写的就是这种晃荡的游历节奏,看得散漫,也看得深刻。今期来细读舒国治的散文〈流浪的艺术〉,精彩在于人生阅历,以及深刻且不沉闷的哲??o?J??这两点难以仿效,但文章的起手式和细节处理,仍有可偷师之处,看他如佧Qhill住感受,随时deep talk。

◆作家简介:舒国治(1952-)

台北出生,原籍浙江。1970年代起在报刊副刊上写作,80年代浪游美国7年,90年代俨如台湾旅行文学作家的代表。著有《门外汉的京都》、《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与睡觉》(图)、《台北小吃札记》等。●

找出核心句子 散漫观察不偏离

散文虽以「散」来定调,但在看似散漫的叙述中,有其凝聚的核心。作家在写作时可能会有许多旁枝引述,但只要抓紧文章的核心,就能让衍生的繁枝显得丰富而不是散乱。舒国治〈流浪的艺术〉在开头如此定义:「纯粹的流浪。即使有能花的钱,也不花。」但接下来,作者却不止于谈流浪,开始谈走路的好处和乐趣。读者能理解到:走路是流浪的方式之一,但并非所有走路者都是流浪者。

舒国治渐渐开屾x??章的核心:「流浪要用尽你能用尽的所有姿势。」我们不妨把这句视为整篇的题眼,就能明白文中虽然包罗万有,看似东拉西扯的叙述,包括「如何走路」、「最好没有行李」、「绝不沉迷于读书」等,都是流浪者的「所有姿势」;不过舒国治没有忘掉那些不爱流浪的人,也给予忠告,谈的虽然是流浪作为旅行的方式和心态,其实是思考处世之道,因为人生正是一趟长旅行:

//老实说,流浪亦不如何。不流浪亦很好。但看自己有无这个念头罢了。会动这念头,照说还是有些机缘的。

以我观之,流浪最大的好?x??,丢开那些他平日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好比说,他的赚钱能耐,他的社会占有度,他的侃侃而谈(或训话习惯),他的聪慧、迷人、或顾盼自雄;还有,他的自卑感。

最不愿意流浪的人,或许是最不愿意放掉东西的人。//

幽默不过火 趣味在细节

舒国治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幽默趣味,例如「走路」这种简单不过的行为,在舒国治笔下变得特殊起来。作家以夸饰的语调,让「走路」变得神圣,提升到「艺术」的层面,强调行路者的风范,保持趣味也让读者好奇,是否认真走路就会拥有新的感悟:

//走路的停止,是为站立。什么也不做,只是站著。往往最惊异独绝、最壮阔奔腾、最幽清无伦的景况,教人只是兀立以对。这种站立是立于天地之间。太多人终其一世不曾有此立于天地间之感受,其实佾x??难了?//

另一个例子是舒国治谈论「累」,当他煞有介事、认真地谈论一些最寻常不过的处境和状态时,就是以反常提醒我们反思日常——由于现代人太习惯城市的便利,只要稍有不舒适就觉得「累」,忽略了真的「累」为何物,所以必须要流浪中才能真正感受:

//对「累」的正确观念。不该有文明后常住都市房子里的那种觉得凡不在室内冷气、柔软沙发、热水洗浴等便利即是累之陈腐念头。

要令自己不懂什么是累。要像小孩一样从没想过累,只在委实累到垮了便倒头睡去的那种自然之身体及心理反应。//

圆润人生哲学 何事执著佾x??放下

以上两点都是能够模仿的写作技巧,舒国治的文章魅力更在于其处世哲学,〈流浪的艺术〉有两组关键词:「何事要执著」和「佾x??要放下」。文中放下之事很多,例如不要旅途中「花钱」、「大肆读书」、「买东西」、「享受美食」,甚至「最好没有行李」。看上去是放弃一切享受,放下对旅行的固有想像,其实都是为了实践一种「流浪式」的体验,〈流浪的艺术〉实际上是「流浪的要求」,达不到就算不上是艺术。

舒国治行文有趣之处在于,当我们严谨地体验流浪后,所得到的体会却是「放下自在」,这种混杂矛盾的心境也正如文章的收结:

//前说的「即使有能花的钱也不花」,便是劝人抛开钱之好处、方便处;惟有专注当下的荒凉境、逆境,人不久获取之丰厚美感才得成形。倘若一看不妙,便当下想起使动金钱之力量,便太多事看似迎刃而解,却人生尚有佾x????o?J??(……)有一种地方,现在看不到了,然它的光影,它的气味,它的朦胧模样,不时闪晃在你的忆海里,片片段段,每一片每一段往往相距极远,竟又全是你人生的宝藏,令你每一次飘落居停,皆感满盈愉悦,但又微微的怅惘。//

■延伸?读

10月10日《语文同乐》「名家学堂」(图)

- 台湾作家舒国治的生活哲学,在缓慢行走中深刻思考。

文?韩祺畴

图?曾宪宗

(本网图文均有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至任何印刷品或上载互联网。本网发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星笈中文 第1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