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繁盛〉的IB分析(一) 辨识虚实手法五部曲(组图)
发布 : 2025-10-1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

(表1)

(明报制图)
【明报专讯】IBDP文学科卷一 考什么?怎么考?
◆课程内容
IBDP(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中文分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各设标准和高级课程。在预科两年学习时间内,修读第一语言中文文学科目标准课程的学生,要学习7部文学作品,高级课程的学生则学习10部文学作品。
◆考核形式
属校外?x??,试卷的名称是:「附有引导题的文学分析」,由两篇「未曾预习」(Unseen)的选文构成,它们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每篇都附有一道提示题。(表1)
◆考核要求
学生展示对文学体裁的知识,对选文做出个人诠释,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还包括分析和评价作者的选择与文本意义建构的关联和效果。●
李娟的〈繁盛〉,大约两千多字,作为IBDP文学试卷卷一,篇幅略长,但也属可接受范围。若结合学科指引并参考近几年的考题风格,教师可设计的引导题如下:
Q:作者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作品的主题?或是:
Q:作者如何通过各种意象的运用表现作品的主题?又或是:
Q:作者如何借用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表现作品的主题?
这道附于选文后的单一提示题,如何能让学生展示「文学体裁的知识」、「对选文做出个人诠释」、「得出结论的能力 」、「分析和评价作者的选择与文本意义建构」呢?本篇以「作者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作品的主题?」这道提示为例,就IBDP文学作品教学为学生开放思考空间,赋予个性表达的特质,作些初步的演示。
Q:作者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作品的主题?
虚实结合是〈繁盛〉这篇散文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之一,在作品中识别它并不一定困难。以它作为焦点,或切入点来展开对全篇散文的分析及评论,并达到上述考核的种种目标,对高中生来说是高阶的思维刺激,虽然极具挑战,但也应该带来满足感。「虚实结合」是常见的文学手法,古籍中的诗话文论,当代研究中的论文专著都有它的影子,网络上的资料更是随手可得。不论其类别的划分,或使用方法的说明,就中学生而言,繁复的分类或解说,也许让他们更无所适从,自乱阵脚。
在IBDP文学的考核中,毋须默写定义,必要的是学生通过引例的选择和论证,论述和展示对文学定义的理解和思考。回到「虚实」二字,用学生的语言来说,就是实写和虚写——实写就是作者或叙述者眼前的、当下的、客观的经历,例如环境、人物、事件;虚写则是作者或叙述者对过去的、想像的、或联想的环境、人物、情感的表述。
【虚实分析五部曲】(表)
.1.辨识虚实内容
.2.分析虚写部分
.3.蒐集立论材料
.4.就例子作判断
.5.论证手?x??果
■掌握散文主题
完成以上归纳和例子细读的五个步骤后,IB学生也就能基本摸索到这篇散文的主题之一:在一百多年前还没有农人定居的河谷,鱼是自然生态中的物种,作为多次出现的核心意象,在这部分的虚写中,作者通过对随?人类的定居,改变了「鱼」的自然生态,「鱼」由曾经的「繁盛」到「再也没有」,成为了牺牲品,成全了人类的繁盛,也呈现了作者对人类为生存而消耗大自然资源的思考。●
上文所谈,只是IBDP学生答卷其中一个论点的思维过程。一般而言,学生还需要再拓展另外两个论点。那么,〈繁盛〉的IB分析,还能结合哪些文学手法,拓展出更多元更个性化的论点呢?下篇续。
图?golero@iStockphoto/明报制图
■文:张樱博士 - 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语言系及课程发展主任;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BDP)资深考官及培训官
(本网图文均有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至任何印刷品或上载互联网。本网发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星笈中文 第1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