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20多日峰回路转 发生什么事?

发布 : 2025-10-1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记得9月底,外媒和美国驻华大使庞德伟仍在放风声称,中国大陆很快就会和波音签订采购500架飞机的巨额订单。到10月3日,彭博社等外媒又引述匿名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在9月中的中美马德里贸易会谈中提出今年初的提议,以5年间在美国投资1万亿美元,来换取美国撤销或放宽针对内地企业的出口技术管制。

但到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美国将会对中国大陆输美货品额外加徵100%的关税,最迟在11月1日生效,同时还会限制所有关键软件向中国大陆出口;更表示「似乎没有理由」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

究竟在过去20多日,双方进行了怎样的激烈博弈,才会出现这么戏剧化和峰回路转的情形?中国又为何会由绥靖政策来个大反转?

稀土出口限制有否通报 中珀漡生门

特朗普辩称,对中国进口货品额外加徵100%关税,以及限制所有关键软件出口中国,是为了回应中国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制。他还批评,中国变得非常有敌意,通过限制稀土金属和磁体的出口来「挟持全世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则在霍士新闻的节目中声称,中国在10月9日宣布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之前,并未有通知美国,美国政府要从新闻媒体报道才得知这一消息。美国政府官员之后迅速联系中方,希望进行电话沟通,但被中方推延。

不过,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则强调,中方在发布关于稀土等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措施之前,已经透过双边的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向相关国家和地区作了通报。

暂且先撇开这个「罗生门」,更令人好奇的是,究竟在过去20多日,发生了哪些事情,令双方变得有如近乎摊牌?

综合媒体的报道,其实双方都有出招,但似乎是自从9月14日和15日的中美马德里经贸会谈前后,美国多次累积推出小动作,中国被激怒后,再次打出稀土牌来反击。

首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在9月12日、9月16日和10月8日,连续3次更新「实体清单」,将数十个内地实体纳入其中,主要涉及无人机、智能技术及军民两用领域。而且,还在9月29日实施「50%控股权规则」,将管制范围从被点名的实体,扩大至它们直接或间接持股50%以上的附属实体,以扩大技术封锁的覆盖范围。同时,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还要求美国的出口商要对内地的入口商进行股权穿透调查。

10月9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包括山东金诚石化集团在内的多家内地独立炼油厂和相关石油终端企业实施制裁,理由是它们涉嫌购买伊朗石油。同日,美国交通部又提议禁止中国航空公司在执飞中美航线时飞越俄罗斯的领空,声称中方航空公司藉此获得了不公平优势。

此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又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进行「301调查」的最终措施,将由10月14日起,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拥有、营运或建造的船舶,以及所有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徵收额外费用。

9月间,美国众议院的中美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亦发表报告,明确要求荷兰等盟国「完全遵循和执行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甚至建议通过「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来限制盟国的设备出口到中国。

荷兰冻结晶片商资产 北京震怒

9月30日,荷兰就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内地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的全球30个主体实施资产冻结,禁止其进行任何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调整。翌日,安世半导体的3名外籍主管就提交了夺权申请。随后,荷兰地方法院更加裁决,暂停中方股东的控制权,将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其实,安世半导体(Nexperia)乃全球功率晶片IDM领域的龙头之一,原本属于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其产品属于成熟制程的晶片,并不涉及高性能运算和国家安全范畴。

况且,以往国际间的不成文共识是,早已合法完成的企业并购交易应该受到产权保护,绝大多数都不会在事后追溯重新推翻。但荷兰政府这次做法打破了这种共识,即使中资企业已持有安世半导体接近100%股权长达大约6年,仍然因为地缘政治变化而被剥夺控制权,令中国震怒。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和效碢总署发布公告,宣布由11月8日起,对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同日,中国商务部和效碢总署还连续发布了三则公告,宣布对超硬材料相关物项、部分稀土设备和原辅料相关物项、部分中重稀土相关物项等实施出口管制。

「资源管制v.s.技术封锁」 闭环博弈

这可说是一场「资源管制 v.s. 技术封锁」的闭环博弈。内媒传闻,中国这次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只要包括中国原产稀土成分占比0.1%以上的物项,都需要申请许可证。而荷兰ASML的极紫外(EUV)光刻机的核心零部件(例如精密激光器、磁铁等)都需要使用到中国生产的稀土材料。有说上述管制措施已经导致ASML的部分设备需要延迟交付云云。

若传闻属实,中国经历多年考虑和参考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现在似乎开始捉到路了。

明报记者 薛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