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御古今:世上无难事 只?x??心人(组图)

发布 : 2025-11-11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图:BRO Vector@iStockphoto/明报制图)



(图:BRO Vector@iStockphoto/明报制图)


【明报专讯】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x??心人。所谓「有心人」,正体现在勤劳的特质上——他们不仅有恒心、有毅力,更将这份坚持视为对自我的修炼。勤劳的特质,深植于华夏血脉,贯穿古今;四海炎黄子孙,共同见证。本文以古训为基,汇集「闻鸡起舞」的自强不息、《诗经.七月》农民的勤勉劳作,以及「愚公移山」的世代劳动,共同织就一幅勤劳精神的壮丽图卷。

■价值锦囊:勤劳(图)

◆典籍:「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官》

- 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

◆义理:将勤劳从生存需求升华为实现大业的条件。

◆内涵:

(1)本质——民生在勤(语出《左传》)

- 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

(2)精神——自强不息(语出《周易》)

- 自己不断努力求进

(3)关连

- 工匠精神与专业承传的本质和操作

◆核心:

- 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匮乏。语出《左传》)的生存需要,升华为「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的修养实践。

■历史典故(图表)

◆原文

《晋书.祖逖列传》闻鸡起舞

「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节选)

◆白话译文

(祖逖)与刘琨同任司州主簿,交情亲密深厚,同盖一被睡觉。半夜听得荒野鸡鸣,踢醒刘琨道:「这不是(令人)厌恶/不祥的声音!」于是起身舞剑(习武)。

◆解说

「闻鸡起舞」以极简的叙述,包含了勤劳的核心——珍惜光阴、自我鞭策、自强不息。鸡鸣代表天未明、众人未醒的时刻,而「起舞」则是主动选择的艰苦锻炼。这展现了勤劳不仅是行为,更是一种把握时机、立刻行动的积极心态和修炼。

◆现代应用

现代人提倡的「晨间习惯」(Morning Routine)、贤能人士的「早起」自律,可说是「闻鸡起舞」精神的当代体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对时间的主动管理与对自我的勤劳修炼,仍是成功的基石。

◆延伸思考

当前不少人作息不定,「鸡鸣」已不再是统一的起?信号。那么,当代人的「鸡鸣」是什么?或许是内在目标的呼唤与追求卓越的紧迫感——真正的勤劳,始于心中的唤醒,而非外界的时钟。

■文学典故(图表)

◆原文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o?J??田畯至喜。」(节选)

◆白话译文

(农历)七月大火(恒星名)西落,九月发衣缝制。十一月冷风劲吹,十二月寒气凛冽。没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年底?正月修理锄犁,二月下田耕种。带?我的妻儿,把饭送到南边地去,农官望而欢喜。

◆解说

此诗全景式记录周代农人四季劳作,勤劳精神贯通全篇。从「修耒耜」到「饁南亩」,展现勤劳的两重内涵——顺应天时的智慧与世代相承的坚守,形成「天人协作」的生产模式与哲学。

◆现代应用

现代农业科技中的「精准农时管理」(如对农业生产以科学化的时序管理,精确掌握播种、施肥、灌溉与收获的最佳时机)、职场领域的「时间规划」(如设置待办清单、划分工作时段等,有助「勤劳」持续而有效地出现),也是对劳作/勤劳更精准的量化与规划。

◆延伸思考

机械化取代体力劳动后,「勤劳」的内涵如何转型?或许需从「肢体勤动」转向「心智勤思」,但亦宜警惕「键盘勤劳」对真正创造力的消解。

■寓言典故(图表)

◆原文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我虽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节选)

◆白话译文

(愚公)于是率领儿孙,(当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冬夏换季,才回来一次……(愚公说:)「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世代无穷,而山不会增高,怎愁挖不平?」

◆解说

此寓言将勤劳演绎成「超越个体生命」的力量。愚公的「愚」实为大智——以世代接力的勤劳对抗、突破自然的局限,更暗含「人定胜天」的积极意义。

◆现代应用

愚公精神在当代体现为持续发展与跨代协作的价值观。例如教育传承:家庭与社会对教育的长期投入,正是「百年树人」的体现,强调知识与品格的世代积累。又如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u动长远发展,需数代人的持续努力,如同现代版的「移山」工程。再如科技研发: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如基础科学、航天工程)需数十年甚至跨代投入,展现「慢勤劳」的深远影响。

◆延伸思考

当人工智能、科技工具逐渐取代人力,「移山」是否还需「子孙接力」?我们或需重新定义、规划「勤劳」——人类的勤劳与科技机器的勤劳,如佾x??有效地分工、协作?

图?BRO Vector@iStockphoto(明报制图)

■文:袁汉基 - 中学中文科教科书作者,曾任中学中文科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优质学校改进计划学校发展主任

(本网图文均有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至任何印刷品或上载互联网。本网发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星笈中文 第1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