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一秒的他》
山下不止是要重拍一个追求政治正确版本的《消失的情人节》,单恋和纯爱的故事对今天的观众愈来愈难以信服,要在不远离原作基础上加上新意并不困难,让观众能投入其中才是更大难题。事实上,《消失的情人节》在网上串流平台发布后,引发当地女权主义者不满,认为电影漠视女性身体自主权,当中原因,与影片中最后的关键情节时间停止日有关,男主角将身体停顿了的女主角带到效瞅过一天,这种看似浪漫的剧情,背后暗藏男方控制女方的行为,对身体的控制触动了不少人神经,连导演陈玉勋在事后谈论争议时也说,因为剧本写成得比较早,如果开拍前得知原来情节在日本的成人影片中经常出现,未必会发展出今时今日的模样。
男女角互换 更有说服力
观众联想到与成人影片的「时间停顿」情节,相信绝不是陈玉勋的本意,而只希望透过这超现实的情景下,表现出男主角单纯地追求女主角的热情。虽然日本版将男女角色调换似乎可以避免了这份尴尬,但不论台版和日版也无法改变因「时间停顿」出现的问题;某程度上,日本版中女主角回到京都偶然遇上小时候暗恋的男主角,要比台版跟踪女主角多时的男主角更合理和顺眼得多,但如果批评台版那过分的男性凝视时,就算将角色换成由女性去带上停顿的男主角到效瞅,本质上也无多大分别,这种女性默默恋上男生,结果是否只是满足男性观众们的想像?无论是哪个版本,剧作的处境设计本身的根本漏洞,终究无法改变。
当然爱情故事本身不一定要具逻辑,作为原作的台版,却处处带来强烈不合时宜感,又如何解释?除了那引发不满的魔幻情节在性别意识上的落后,更根本原因是陈玉勋对喜剧的处理,喜剧除了引人发笑,如何在制作效果时不止沦为制造笑点而已更考工夫。
爱情电影典型公式往往强调男女双方一开始有著无法一起相处的缺陷,无论是《梦断城西》男女双方因为家族身分而无法成为恋人关系,还是近来在《盛夏馀烬》中,碍于男主角的性格,那因写作困惑而对所有人敌视的状态,都是让观众意识到,无论最后是否能再一起也好,双方必须经过一番努力和改变,恋情才可以发生,这也是爱情电影教观众投入的地方。陈玉勋的想法也跟随这种思路,女方比任何人都快一步,而男方总是回过神来就慢一秒错过了眼前发生的事,不过,除了男女双方一开始向观众介绍自己的段落,故事发展下去就没有看到因为两人各自的特性,影响著他们的生活和行为,甚至认为男女双方可以在一起的必要。
不能否认陈玉勋一开始的心思,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女主角寂寞的内心,在她家中出现的壁虎伯和电台节目广播都是助了解女主角,但其后并没有更多有助了解女主角的情节;而且,陈玉勋著重于由对白制造出喜剧效果,往往只追求一时快感,女主角口没遮拦,对身边人的评头品足在影片一开始不时发生,那最多只让我们知道女主角渴求恋爱而表现出酸溜溜的感觉,还反映了她的性格缺陷,导致她人生里错过可能的爱情机会,但那真的只因为她比别人快一秒?在日本版调换成男方,即看到比较立体的一面,人人眼中带点油脂却很帅气的男主角,除了思考比人快一步,更是他自带傲娇的个性,才是让身边人无法和他相处的根本原因, 《快一秒的他》从他与身边同事的相处去反映这方面的性格,比起台湾版要鲜明得多。
日本版在角色行为举止上务求贴近快和慢设定也有不同实例,比如女主角将停顿了的男主角带到效瞅拍照,作为业馀摄影师的她,一张一张照片,由远至近细心地拍下来;她想和男主角合照时,原本设定好自拍的快门,却因为女主角跑得慢,而无法完成合照,比别人慢一秒的性格在日本版中由头到尾都影响著女主角的行为,而台湾版在同样的场景中,则只是强调了男主角能与女主角相处时的快乐。
不急揭底牌 细节令人回味
这正是《消失的情人节》可惜的地方,它提供了有趣的处境,和奇幻的想像,却将急躁的节奏就当成神经喜剧的要素,没有做好细节而失去可信性,反之《快一秒的他》并不急于要揭开底牌让人看。进一步说明,山下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他只是要观众们和女主角一同焦急和等待,如同台湾版一样,日本版一开始都由被暗恋的视觉出发,但前者却很快让我们意识到男主角的存在,其实日本版也一样,观众都会意识到女主角存在于男主角身边,只是她的脸一直没有展示出来,不是被其他角色阻挡,就是镜头往往在女主角背后,或者站在远处失焦的位置上看不清楚。两者比较起来,山下以看不见的面孔,让观众介乎意识到可能是她又不是她,单恋暗恋的故事让人感到认同,不正是暗恋的人往往会暗中在对方身边做各种小事,期待被对方发现、被看见?到最后女主角因为这奇妙的停顿时间,得到了与男主角独处一天的机会,之后却因为性格,无法和男主角讲解清楚,单恋中那份失落和焦急感,正是在不起眼的细节中体现,又可以教观众回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