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昨午曾到访黄大仙社区中心,当时社区中心因应酷热天气警告而设临时避暑中心,在询问?x??置座椅让避暑者就座。(叶卓颖??o?J??

图为元朗区一个公园内的无家者。绿色和平及同路舍指出,平均每区一间避暑中心未能满足低收入社群集中地的需求。(邓宗弘??o?J??

绿色和平与同路舍公布《临时避暑中心使用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近六成半受访者从未使用临时避暑中心,主要原因为地点不便及不知政府设有日间避暑中心。两个团体认为当局在选址及资讯发放方面不足,亦促请政府在无家者及?房户集中的地区增设避暑中心,延长开放时间,加强宣传,并改善私隐及保安措施。图为绿色和平项目主任伍汉林(左)及同路舍社区发展项目经理贺卓轩(右)。(叶卓颖??o?J??
【明报专讯】政府会于酷热天气警告时开放社区会堂或社区中心作为避暑中心。绿色和平与同路舍质疑避暑中心所在地并未切合有需要社群的需求,建议政府考虑在无家者及?房户集中地增设避暑中心,延长开放时间并加强宣传,同时改善私隐及保安,以应对日益严峻的酷热天气。
两个团体于6至7月展开一项有关避暑中心使用情?的问卷调查,共访问97人,近九成为无家者或居于临时宿舍、不适切居所人士。调查以5分为满分,要求受访者对避暑中心评分,其中「私隐保障」获最低分(2.34分),「开放时间」及「职员态度」则同获2.77分。
倡改善私隐保安 增使用意欲
目前全港109间社区会堂及社区中心之中,有19间用作避暑中心。两个团体称,平均每区一间避暑中心,未能满足低收入社群集中地的需求,例如油尖旺、深水?、黄大仙等。绿色和平项目主任伍汉林举例,深水?南昌社区中心距较多无家者聚集的通州街公园仅5分钟步程,却未用作避暑中心,最接近的避暑中心为步程逾17分钟的石硖尾社区会堂,质疑规划未符实际需要。
同路舍社区发展项目经理贺卓轩则指出,不少无家者不了解避暑中心位置及开放安排,部分中心亦缺储物设施,令随身携带家当的无家者担心失窃,降低使用意欲。两个团体建议,政府可参考海外例子,设立步行10分钟内可达的「气候庇护中心」,以及有驻场社工支援。
本报记者昨午曾到访慈云山和黄大仙两间日间开放的避暑中心,两个社区中心在日间于询问?x??置数张座椅让避暑者就座。
民政事务总署回覆本报查询时称,安排避暑中心时,会考虑使用情?、面积、配套、交通及持份者意见。署方亦会透过新闻公报及社交媒体发放避暑中心开放详情,同时会为有需要人士提供乾粮或杯面及饮用水,并于通宵期间以屏风隔开男女使用者,保安员或中心人员会定时巡查,近年亦会尽量安排有空调的空置房间。今年截至8月10日,避暑中心共通宵开放35晚,累计逾5700人次登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