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17童自杀 学者:乏成因研究难对策 称港支援系统不俗 惟侧重「补安全网」或只防「灾难」(图)

发布 : 2025-8-31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大精神科学系近年多项研究显示睡眠充足利好精神健康。系主任荣润国(中)引述研究结果称,睡眠时间过短或太长的青少年,学业成绩将较睡眠充足的逊色,「睡得好可预防患病」。右为该系教授陈秀雯,左为助理教授陈银燕。(廖凯霖??o?J??


【明报专讯】教育局今年上半年接获17宗学生怀疑自杀身亡个案,开学在即,昨出现两宗学童怀疑自杀死亡个案。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年庾x?u出「二级三层应急机制」框架,识别并支援全港有精神健康问题者,据悉学校是重点之一。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教授陈秀雯接受本报访问称,香港的支援系统相比其他地区已做得不错,但学童出现精神健康警告至轻生乃漫长过程,侧重「补好安全网」或只将焦点放在应对最灾难的结果,而目前本港无任何学童自杀成因的研究,在欠缺数据支撑下难对症下药。

明报记者 叶希雯 梁宝华

教育局答覆称,去年录得28宗学生怀疑自杀身亡个案,今年首半年则接获17宗。局方称,学生自杀涉多项因素,且每年个案情?不同,不宜比较。

改制后第三层应急107转介 第二层243

为应对学童自杀问题,政府前年12月??u出三层应急机制,当学校识别学生具自杀风险时,可按严重、紧急程度转介至「校外支援网络」或医院管理局精神科专科门诊,暂定今年底结束。综合社会福利署及医管局回覆,去年11月改制后至今年6月,学校校长经第二层转介至社署「校外支援网络队伍」共有243宗个案;而经第三层转介至医管局精神科服务的则有107宗,当中紧急占7%,半紧急占58%;其馀则属稳定个案或已获医管局跟进。

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主席林正财今年2月提出「二级三层应急机制」,第一级是预防,第二级是尽早识别。当学校识别高风险个案时,再分三层处理,第一层个案以朋辈陪伴为主,第二层及第三层则沿用现行机制,分别由社福机构及医管局精神科服务承接。

需意识「轻生念头普遍」 关键在阻实现

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主任荣润国表示,各界应对学童轻生时往往「想找到quick fix(应急解决办法)的答案」,而「补好安全网就是至少做一些事」。他说,青少年及家长需意识「有轻生念头是很普遍的,比我们想像的更加普遍,但并非有此念头就一定会寻死」,关键在如何阻止具轻生念头的学童付诸行动。

吁学界重订目标优次 学童多睡多玩

该学系教授陈秀雯亦指出,学童出现精神健康警告至轻生乃漫长过程,侧重「补好安全网」或只将焦点放在应对最灾难的结果。她眼见本港学童「无得?」,「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已睡不够,每升一级功课就更忙;到中学,父母开始放手,失眠及情绪问题更突然?升」。陈秀雯呼吁,学界长远需重订目标优次(reprioritize goals),「让学童睡多些觉,参与多些热爱的课外活动,只给予适量功课」,才能建立正向环境。

90年代长者轻生潮 跨专业研究解危

陈秀雯又提及,目前本港并无任何学童自杀成因的研究,而学童为何自杀亦成「最没有答案的问题」,而欠缺数据支撑亦难对症下药。翻查资料,香港1990年代曾现长者轻生潮,当时卫生福利局曾委托大学作跨专业研究,透过访问自杀长者的家人及朋友,追溯长者寻死远因及情?,至2002年公布报告后??u出多项措施,有效纾缓长者轻生问题。陈认为值得汲取及思考当年针对长者自杀的科研经验。

陈秀雯补充,死因研究需由医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跨专业团队主责,透过多角度访谈自杀者遗族,重塑逝者心理学医学上的病理状态,包括性格、成长背景、心智发展、家庭、社交和社区因素、所得专业和非专业支援的条件和障碍。她说,研究目的非在诟病,而是为所有人尤其政策制定者带来深入反思和成长。

不宜指摘寻死者 亦不应美化死亡

至于社交媒体涉及自杀的讨论,陈秀雯则称,网民不宜以道德勒索方式指摘寻死的人,但亦不应美化死亡。她说,公众需了解到轻生念头也是一种感受、一个健康问题,「毋须怪责自己,但亦不应辗x??结束生命。如果愿意找人聆听,慢慢探索面对的困难,很多问题也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