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落力应对中欧贸易交锋
发布 : 2024-7-1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
中欧近期商贸领域交锋升级。在欧盟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徵收临时反补贴税后,中国商务部本周启动对欧盟的贸易投资壁垒调查,下周还将对欧盟白兰地展开反倾销听证。另据英媒消息,欧盟或将于本月拟对从欧盟以外的电商平台购买价值在150欧元以下商品徵收进口关税,针对中国的意味明显。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表示,自2020年以来,欧盟连续对华发起30多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而中国对欧盟发起的目前只有甲苯胺、生猪和白兰地三项。「中国对欧盟进行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还是比较克制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张茉楠称,近年来,逆全球化及保护主义抬头,加剧欧盟贸易保护色彩,如果贸易交锋进一步升级,从电动汽车扩展到其他领域,中欧贸易定会受到冲击。
就此次欧盟对产自中国的电动汽车临时加徵最高37.6%关税,崔凡认为,这一反补贴强度非常高,整体来讲,会对中国外贸产生不利影响,亦会反噬欧洲。「欧洲车企在华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有一部分要返销到欧盟,乖碢税影响,利润会下滑,同时一些计划向新能源产业转型的欧洲车企也会因此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
此前,宝马、福士(Volkswagen)等欧洲车企均发声指欧盟此举「弊大于利」。
中国有内需潜力 关税战影响有限
与此同时,崔凡指出,包括欧盟在内的不少西方经济体近来对华电动汽车发起的「关税战」,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影响目前尚有限。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12.3%,「主要是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支撑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长」。
他研判,被徵收高额关税的车企利润会大幅压缩,但车企料会通过相应调整出口车型、开展海外投资、开拓新市场等方式加以应对。中国新能源产业一直在各种挑战下成长,「未来还会面临重整,产业集中度还会再集中。一些企业若应对不及时,会退出市场。最后在各种挑战面前胜出的企业,必然具备很强国际竞争力。」
汰弱留强 胜出华企具国际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在2023年底宣布在匈牙利建设其欧洲首个电动汽车生产基地,近日又与土耳其达成协议,将在土建设一座耗资1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工厂。
张茉楠指,欧盟有意通过这次「关税战」在削弱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倒逼由贸易改投资的方式,迫使车企在欧设厂以打造欧洲本土电动汽车产业链。
「汽车行业的投资往往具有市场导向型特徵,倾向于靠近市场生产。所以通过双向投资的方式,是一个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崔凡谈到。
华车企分散风险 布局中亚东南亚
除了在欧投资,中国新能源车企亦积极布局其他市场。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新能源汽车生产年初已启动;哪吒汽车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布局了三大海外工厂;长城汽车计划今明两年在大马、印尼和越南新建工厂……
「东南亚、中亚等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有利于节约劳动力成本,同时通过双向合作帮助这些国家形成自己的产能。」崔凡认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市场还不大,但趋势在上升,还有相当大发展空间。
近期中欧双方已举行多轮技术磋商。张茉楠认为,中国既采取反制,同时也极力促成和解、合作,中方还是希望合作而非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