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限制+低强度训练 肌少症患者佳音(图)

发布 : 2025-1-1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明报专讯】曾经有研究估计,在60至70岁的长者当中,大约5%至13%有「肌少症」。「肌少症」与年龄、饮食、居住状?、生活习惯和多种慢性病有关,患者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的风险较高。传统上「肌少症」患者可以做高强度训练增加肌肉,但并不适合所有长者。有公司近年从外国引入新兴的「血流限制训练」(BFRT),成为一种比较安全的选择。

明报记者 薛伟杰

摄影 赖俊杰

翘弦有限公司(GSBE Company Limited)董事总经理何健辉、医疗产品经理黎浩然表示,传统理论认为,一个人若要增加肌肉,就需要做「大阻力训练」(达到最大肌力的70%至80%)或者「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

身体反应如高强度训练 可刺激肌肉增生

可是,很多「肌少症」患者都是状?不太好的长者、病人甚或需要长期卧?者。要让他们做高强度运动,实际上有很大的困难和风险。不过,近几年兴起一种比较安全的选择,就是「血流限制训练」(又称「血流阻断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 BFRT)。

血流限制训练是透过在手臂(接近腋下的位置)或者大腿绑上连接仪器的压力带施加压力,限制血液进出肌肉,并在这种状态下做低强度训练。由于肌肉在缺少氧气的情形下做低强度训练的身体反应,就有如在正常情形下做高强度训练的身体反应,故可以「欺骗」大脑,令大脑释放更多生长激素,刺激肌肉增生,以达至增加肌肉强度和肌肉量的效果。一般来说,血流限制训练的肌力强度,大约只需要当事人的最大肌力的15%至40%。因此,对于肌少症患者来说,这会比传统的高强度训练容易和安全得多。

骨折韧带受伤康复者也适用

除了肌少症患者之外,一些因为骨折或韧带断裂而令手臂或腿部有好一段时间不能运动,因而流失肌肉的人士,亦可以在康复后做血流限制训练,加快长回肌肉。如果细分的话,血流限制训练其实一共有3种模式。第一种是肌力训练。第二种是耐力训练。第三种是被动训练,那是专为一些长期卧?病人而设,他们毋须自主运动。

血流限制训练毋须做太多太密,每星期两至三次已足够。在每次训练后,应该要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受过训练的物理治疗师会因应当事人的身体情?,决定采用哪一种训练模式,及每次训练时间,最短者可能大约5分钟,最长者则可以是15至30分钟。

何健辉的公司大约4年前将加拿大公司Delfi Medical Innovations的血流限制训练仪器及压力带引入香港,至去年底已卖出50多部。购买者包括公立医院、物理治疗师、香港体育学院,甚至个别的安老院舍和非政府组织(NGO)。

运动员赛前做训练 Keep状态兼保留体力

据悉,香港最先大量使用血流限制训练的,乃是一些肌肉量极少、呼吸非常频密的肺尘埃沉?病患者。何健辉本人和家中长者,其实都曾在受伤康复之后,利用血流限制训练来加快长回肌肉。原来,他曾在一次打球时出现意外,断了左脚脚?的韧带,左脚其后3个月都不能?地。康复后他使用身体成分测试仪,发觉左脚流失了两磅肌肉。随后一个月,左脚做了8次血流限制训练,每次为时23分钟,1个月后左脚长回1.7磅肌肉。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未必适合

除了肌少症患者及曾经骨折或韧带断裂者外,一些没有受伤的运动员也会间中做血流限制训练。有些运动员在比赛前夕不想做太高强度训练,担心会令身体太疲倦影响正式比赛成绩,但若完全停止训练,又担心状态会回落,所以改为做血流限制训练,利用低强度训练来维持类似高强度训练的身体反应。但何健辉强调,血流限制训练涉及专业知识,普通人不要随便绑上一些压力带来自行尝试。

首先,做血流限制训练时那部仪器其实需要因应压力带上传感器的数据,不断调整压力,才能将训练强度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普通人没有仪器,根本就无法勾x??调整压力带的压力。而血流限制训练的适合强度和训练时间,亦每个人不同,严格来说,要称之为个人化的血流限制训练。这要由受过训练的物理治疗师来评估决定及操作仪器。实际训练时,物理治疗师也会让当事人先试做几下,看看负荷会否偏高或偏低,再作调整。还有一点很重要,虽然血流限制训练适合很多人使用,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塞或者镰刀型红血球疾病,又或淋巴切除手术后水肿的人,未必适合,需要先谘询医生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