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热搜:穗「层层叠」古迹印证城区千年不变 发掘城墙堤岸古道书院等572处遗址(组图)
发布 : 2025-1-1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
广州北京路闹市附近发掘出一处跨越多个朝代的遗址,面积2400平方米。(网上图片)
遗址中发现有瓦当等文物共2800多件。(网上图片)
【明报专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上月底公布,于北京路闹市附近的「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取得考古突破。该处现存堆积土层由汉代一直持续至民国时期,发掘出包括城墙、堤岸、古道及书院建筑等572处各类遗迹,出土文物2800多件。该处考古遗迹「层层叠」的特点,再次印证广州古城核心区千年未变的历史。
明报记者 林迎
广州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位于越秀区中山五路南侧、教育路东侧,位处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的核心地带。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1996及1998年,该处遗址东北部曾发现一段东汉、东晋、南朝时期的城墙,是当时广州城的西城墙。为配合越秀区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项目(北地块)的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4年1月起开始发掘该处遗址,面积共2400平方米,最深处距地表约9米。
底层城墙始于东汉 印证「步骘迁州」
考古院上月底公布最新成果,重要发现之一是「层层叠」的东汉、东晋、南朝及唐代城墙,最底一层东汉城墙呈南北走向,发现的一段长11.6米、宽10.1米、残高0.8米,用山岗土夹杂瓦、陶残片夯筑;在其上的东晋城墙则由墙芯、包边砖块组成,部分砖上模印「泰元十一年」、「泰元十二年」纪年文字。南朝城墙则在上述基础上扩宽,部分缺口由唐代墙砖补齐,城墙外侧还有东晋、南朝时期的马面(突出于城墙外的墩台)等大型附属结构。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部主任程浩表示,东汉段城墙很可能是交州刺史步骘(粤音质)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在南越国时期建筑基础上重建番禺城期间修筑,与「步骘迁州」的历史相印证,东晋、南朝城墙在其基础上不断修缮、加建,并沿用至唐晚期,说明广州城的西界在近700年间没有变化。程浩说,「东晋城墙在夯土墙芯两侧用砖包边的方法,也是我国较早使用砖砌城墙的实例,体现了在南方多雨潮湿环境下的建筑特点,是中国古代建筑考古的重要发现。」
遗迹揭示广州不同朝代水系变化
古代广州城依珠江而建,本次亦发掘出丰富的水系遗迹,包括南汉湖岸石护堤、宋代砖驳岸(另一类护堤建筑物)和唐宋木堤等。其中由土石砌成的南汉湖岸护堤长29米,自上而下向西倾斜,共达9层,残高1.8米。护堤西侧有疑似宋代码头建筑,两侧用石块包边,中间用红土夯筑,自城墙边向西湖水域方向伸出。码头南边则是用南汉、宋代砖堆成的驳岸,西边还有两段破坏较严重的唐代和宋代木堤岸。专家指出,由此可揭示不同朝代的水系走向变化,对研究广州古代历史地理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遗址中部清理出一段长20米、宽3.1米、呈南北方向的路面,自上而下分属清晚期、明晚期和明早期3个历史时期。清晚期路面用红砂岩条石铺砌,明晚期则用红砂岩条石包边,中间用碎砖石平铺地面,路面中间略高于两侧。遗址中还发现6处砖结建构筑,或与清代书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