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内需护盘 小城经济国家大事(组图)

发布 : 2025-2-16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蛇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涌现「非遗过大年」活动,宁夏隆德县10支队伍齐聚一堂,农历新年期间举行社火展演巡游。(新华社)



重庆黔江区城市大峡谷景区游客观看火壶表演。火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烧好木炭放入铁网后摇晃创造火花。(新华社)



甘肃兰州春节文化庙会吸引游人,西固军傩舞(图)、秦腔摺子戏等上百场非遗民俗活动上演。(新华社)


千方百计促消费,是2025年内地经济工作首项要务。在大城市消费疲软之际,广大县城被视为「内需蓝海」,开年一场席卷全国的「非遗过大年」运动,彻底把神州大地民俗激活,各地小城火爆程度数十年来首见。蛇年春节过去,人潮退却,小城消费要走怎样的道路,小城经济走向何方,关乎国家发展大战略。

明报记者 王佩凡

休眠廿年民俗被唤醒 恢复人声鼎沸

从小季有记忆起,北方家乡的农历新年好久没有今年这么热闹了。小时候骑在父亲肩上看花灯,和踩高跷的哥哥姐姐打招呼的记忆已经恍若隔世。「原本以为今年过年又是『只闻鞭炮声、不见华灯上』,却没想到,沉寂了20多年的县城,忽然就恢复了人声鼎沸。」

春节期间,县城内热闹非凡。从正月初一到元宵,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活动,「春节民艺进城展演」更是20多年来的再现,数千表演者集合成78支表演队伍、15个乡镇方队进城。

小季的家乡是河北辛集,旧称束鹿,拥有一大批各级非遗项目,束鹿战鼓(古代用于军队作战助威和传令)、秧歌、舞龙舞狮、跑驴(套上驴道具扮骑驴)等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俗表演队伍,延绵近3公里,千鼓雷动,气势磅礴如战场,令现场喜庆氛围不断升温。

公园里,各种文艺、音乐、艺术演出,还有杂技、乡镇节目轮番上演。无人机灯光骚、打铁花(北方流行的非遗民俗,击打熔化铁水产生焰火)、光影骚美轮美奂。火壶表演将灯会氛围推向高潮,表演者手持火壶,上下翻飞,熊熊火焰腾空飞舞,火光和壶影相映,呈现出火树银花般的景象,观众们纷纷拿出手机定格。

仅正月初一当天,辛集灯会就接待11万游客,热门表演之处,人多得完全走不动。

非遗激活文化细胞旅游消费

2025年春节,类似情况在多个小城同步上演。蛇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各地县城响应中央文旅部署,彷佛被激活了「文化细胞」,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打出「非遗」招牌。

北方是「冰雪+非遗」,哈尔滨冰雕融入满族剪纸技艺,长白山景区推出萨满文化主题雪屋,冰雪大世界游客量按年增长50%。南方则主打「民俗+技艺」,广东潮汕连续一个月的英歌舞巡演,吸引超百万游客围睹「中华战舞」;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的闽剧表演场场爆满,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120%。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按年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逾6770亿元人民币,增长7%。县城「非遗文化年」活动成为文旅消费的「流量密码」,至2月12日元宵节,各地举办400多场大型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小城旅游,刺激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提升。

消费已经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

三四线城市成消费重要防线

事实上,县域、乡村去年以来已成为中国消费的重要防线。内地近年整体消费降级,大城市陷入价格战,县城却因较低生活成本,住房、汽车等贷款支出负担更轻。

2024年上半年,一二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4.75%,三四线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则达5.77%,也就是说,县城居民荷包更有馀钱,消费市场显现韧性。

另一方面,由于交通、物流、通讯的便利,大小城市之间的生活差异已渐渐消弭;一二线城市就业收缩,催生农民工、大学生返乡潮,小城消费基础壮大。

同时,县城人口结构趋于年轻化,推动县域消费结构的升级。在甘肃会宁,曾经的贫困县,如今中高端餐饮行业发展火爆,春节期间人均150元的火锅店每晚营业额超3万元。

在安徽宿州,喝咖啡成为返乡青年带来的新年俗,小红书上「宿州精品咖啡馆」相关笔记超56万条。今个贺岁档电影票房逾95亿破纪录,超过五成票房来自三四线城市。

返乡青年推动县城消费的品质和层次,连锁品牌在县城也更有竞争力,纷纷「下沉」争夺市场,蜜雪冰城、肯德基「小镇模式」、名创优品等品牌,利用县城低租金、低人力成本来复制规模效应。

全国1472个县的县城、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近3亿人,他们与4万个乡镇及其辖下农村的人们,组成了县域经济庞大的消费群。已有权威谘询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有66%的个人消费增量都将来自县城。

青年返乡壮大规模 惟县城阶层固化

然而当前不少小城市,依然过分依赖「运动式」促消费,特别是利用「假日经济效应」提振餐饮、零售、住宿等消费,导致县城的经济收入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容易陷入「旺季繁荣、淡季萧条」的困局。

同时,「县城婆罗门」(网民借用印度婆罗门种姓对小地方经济生态的戏称)掌握著县城经济的发展命脉,通过家族传承、早期创业成功或者在当地重要行业任职等方式,积累起财富和地位。

他们在县城的社交圈子广泛,有一定影响力,导致了小地方相对的阶层固化现象。

且近年来,不同地区的县城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显著差异。全国59个GDP「千亿县」,超过一半都来自长三角。

一二线城市是经济火车头,三四五线城市不仅为内需「护盘」,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官媒称,重点在于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更新过程,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并勇于实践。如此,县域才能成为持续释放能量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