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考古六大发现楚国王墓上榜(组图)

发布 : 2025-2-20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墓主为楚考烈王,图为墓中的高等级青铜鼎。(新华社)



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为楚国王级墓葬,图为出土玉器。(新华社)


【明报专讯】中国社会科学院昨日公布「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6个入选项目包括吉林和龙大洞遗址、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马家ŽP文化聚落、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乌兹别克蒙扎铁佩遗址入选「国外考古新发现」。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报道,吉林和龙大洞遗址是目前东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考古队在距今1.7至1.5万年的地层中发现带有V字形的人工刻划石制品,显示长白山地区于东北亚古人类演化与迁徙扮演重要角色。

乌兹别克丝路古迹 列国外发现

浙江仙居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至今发现壕沟、人工土台、房址、食物加工场所、红烧土「广场」遗迹等,考古队初步复原出下汤远古村落的结构布局,是中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大突破。

从旧石器遗址到明清瓷ŽP

位于甘肃定西临洮县寺洼山村的寺洼遗址,是马家ŽP文化遗址群的中心性聚落,首次发现史前时期三重近方形布局的大型「围壕(沟)」,约5000年历史,是目前中国最早、奠定后世方形「城池」的基础。

专家表示,寺洼遗址马家ŽP文化大型聚落展现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期的空白。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有宫城、小城与大城3座西周城垣,在宫城东南门西侧的壕沟内发现200多片卜甲、卜骨残片,初步辨识出刻辞180多字,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等方面,对解开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至前771年)诸历史谜题有极高价值。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国高等级大型墓葬,墓主为战国末期楚考烈王(约公元前290年至前238年);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楚国东迁后历史文化,提供系统性资料。

该墓出土器物1万多件,其中包括各类青铜容器154件,围绕青铜鼎形成的多种鼎制组合显示出战国晚期楚国王陵的独特礼制。

此外,景德镇在本年度发掘14个遗址点,聚焦镇区瓷业发展、原料来源产区、燃料来源产区、道路交通网络等,揭示明清两代御ŽP厂的历史变迁和南宋至近代镇区民ŽP的发展脉络,为景德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