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自言最大贡献 「助国人克服不如人心理」(图)
发布 : 2025-10-1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

物理学家杨振宁与中大渊源甚深,1964年应中大邀请首次来港演讲,1980年代先后担任中大荣誉教授及博文讲座教授。杨1997年获中大颁授荣誉理学博士,1999年将诺贝尔奖(右)在内的许多奖项、文章、信札、手稿捐赠中大展出。昨有人到中大校史馆参观有关物品。(冯凯键摄)
发妻杜致礼2003年逝世后,81岁杨振宁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并为住所取名「归根居」。他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对中国物理学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杨振宁曾多次于公开场合表示,一生最大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不如人」的心理,「我的科学工作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杨振宁归国之路并非一蹴而就。1957年中珀碢系未解冻时,杨振宁受邀到瑞士日内瓦工作,他藉机给上海的老家发电报,希望父亲能到日内瓦团聚。接到电报后,父亲杨武之写信向时任总理周恩来求助,打算藉机说服杨振宁回国,很快他的请求获批。
在各方协助下,带病的杨武之辗转抵达日内瓦,与杨振宁一家相处数周。其间杨武之向杨振宁介绍了新中国情况,并得知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初名扬世界以后,台湾即不断地派人邀请他们赴台。杨武之告诫二人「绝对不能去台湾」。
获诺奖后台湾力邀 父诫勿赴
中国政府还派出二人于西南联大时期的老师物理学家张文裕前往瑞典参加诺贝尔奖典礼,继续争取二人回国。
不过,那时李、杨二人正处于事业巅峰,加之1957年中国「反右」运动对知识分子大肆镇压,他们婉拒了邀请。1960年春,杨武之再赴日内瓦,杨振宁母罗孟华一同前往,向杨振宁说起大跃进、大饥荒时期的上海社会生活。
入美籍「痛苦决定」 晚年回华籍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籍。他曾解释换护照是因学术和工作关系,又形容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父亲到临终都没原谅他。2017年杨振宁亦坦承,放弃美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他其后谈到转回中国籍,称父亲虽已离去,身体里循环著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回国访问间接救好友 掀华裔访华潮
1971年杨振宁回国访问前,曾向周恩来开列要见面的亲友名单,其中包括旧同学、中国原子弹科学家邓稼先,此举无意中解救了身陷青海文革批斗的邓稼先。返美后杨到多所大学演讲,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
杨振宁曾经的学术伙伴李政道之子、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昨向《广州日报》忆述与杨振宁交往点滴,称赞他「是一位伟大的世界级的物理学家」。他沉痛哀悼杨振宁的离世,称与家人会送花圈以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