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0月20日,日本维新会党魁吉村洋文(左站立者)跟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右站立者)展示两党合组执政联盟共同声明,其中同意一年内就「副首都构想」制订议案。(法新社)
在日本面临「政界再编」(政坛重组)之际,众议院第三大党日本维新会把握机会接受势弱的执政自民党拉拢,企图第三度挑战实现其「大阪都构想」夙愿,如此一来可令财源和行政权力更集中,同时有利扎根当地的维新会延续并扩大势力。维新会把确立「副首都构想」作为跟自民党阁外合作的三大必要条件之一,目标是在2026财政年度完成制订法案。维新会现坚持副首都必须由仿照东京都的特别区组成,背后窍妙在于相关法律规定只有本身加上邻接地方行政单位人口达200万以上的大都市才能划分行政区,意味著只有大阪等寥寥数地符合资格。外界认为维新会实际上是以副首都名义,把两度公投失败的大阪都构想「借壳上市」,自民党大阪府支部、在野党和其他地方对此强烈质疑。
日本位处4个板块的交界,全国有逾百条可引发地震的断层带,尤其是首都东京有极具破坏力的直下型地震风险,2000年代中期政界开始讨论建构副首都,以备东京受灾时可分散其首都机能,关西经济中心大阪自然成为热门选择——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大阪曾从受重创的东京接收不少移居者,发挥辅助首都的功能。
两度闯关失败 藉「副首都构想」重来
时任大阪府知事桥下彻2010年高举「大阪都构想」,创立地方政党「大阪维新会」(经辗转重组后,2015年成为现「日本维新会」)。桥下的中心思想是废除大阪市,把其改划成数个大阪府直辖的特别区,将其作为「政令指定都市」获下放的大量财政和行政权力变相重新划归大阪府,消弭其眼中府、市之间「二重行政」冲突的潜在流弊。因其时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划(都道府县)中仅有「都」(迄今唯一例子是东京都)可被划分成特别区,因此桥下的主张被称为「大阪都构想」。2012年日本通过《大都市地域特别区设置法》,允许道府县设置特别区,不必改制为都,但先决条件为大都市及其邻近区域的合计人口超过200万。然而,在2015年和2020年的两次大阪市改置特别区公投都未能过关。
日本维新会2023年地选首次同时控制大阪府、市两级议会,但担心下届2027年地选未必维持强势。此外,去年初能登半岛7.6级大地震重创石川县,以及研究指东京首都直下型地震和南海海槽爆发8级或以上特大地震的风险日增,令副首都构想益受重视。到今夏自民党同时在参众两院失去过半议席地位后,维新会成为其拉拢对象,即使最先出手的小泉进次郎竞逐自民党总裁落败,胜出者高市早苗在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后,即转向招揽维新会,并同意对方包括「副首都构想」在内的阁外合作三大必要条件。
维新会的副首都构想要求同时符合三大要素:(1)根据《大都市地域特别区设置法》设立特别区;(2)范围必须涵盖城市功能集中、经济活动蓬勃的地区;(3)与东京首都区同时受灾害的风险必须较低。这些要求几近是为大阪「度身订做」,维新会现任党魁兼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上月底不讳言,该党「副首都构想」是以大阪作为假想地点。
据专研地方自治和地域行政的京都产业大学法学部教授喜多见富太郎分析,「大阪都构想」5年前二次闯关不果的原因之一,是部分投反对票的大阪市民众不确信大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副首都」。《每日新闻》上月评论指出,如维新会第三次大阪都公投方案类同此前两次,将难以连闯大阪市、大阪府和国会多关,因此「联动」副首都构想是明智之举。
自、维两党为赶在1年内制订出副首都构想法案正加紧磋商协调,自民党目前提出的内容仅强调推进遇重大事件时确保「国家和社会机能的延续性」,向全国分散目前集中于东京的政治、行政、经济等机能,并制定后备体制,达至即使在大规模灾害下国家机能运作也不会停滞,跟维新会版本重点仍相差甚远。
自民党整体上承认副首都的必要性,但该党大阪府支部坚拒维新会方案,认为只会助长这个地方竞争对手的势力。国民民主党则提出不止大阪受惠的「特别自治市」构想,跟维新会打对台。
日本各地对副首都构想也各怀心思,关西地区大多盼落户大阪,但名古屋现任市长广泽一郎不像其前任般有兴趣跟所在的爱知县整合成「中京都」;九州最大城市福冈市上月有市长高岛宗一郎「自荐」当副首都,与其共组大都市圈的北九州市前年原已开始推广「后备首都构想」,其市长武内和久随即倡议跟福冈市联手,盼在副首都构想下分一杯羹。
明报记者 洪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