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非每个青少年都会在青春期失控,很多时都是取决于自身和环境因素,以及和父母关系。

在《混沌少年时》中,疑凶Jamie(右)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期,他需要建立个人身分及自主能力,也渴望结交异性。(《混沌少年时》剧照)

年轻人悲剧纵然可发生在Jamie这样圆满的家庭,但较多出现在破碎之家。(《混沌少年时》剧照)

在青春期,不论荷尔蒙和大脑负责掌控情绪的杏仁核,都比较活跃,令青少年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早前在Netflix上架的英国剧集《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热爆全球,连英国首相也捧场,还说要正视剧中所带出的社会问题。这出剧虽然仅得4集,卖点除了难度甚高的「一镜到底」拍摄手法,更重要是它深刻探讨了一个不单英国,而是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家长都难以招架的青少年子女问题,说出那种为人父母,跟子女似近还远的无力感。究竟青春期是否一定会迎来暴风?家长又怎样走进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呢?
且听精神科专科医生及注册社工深入剖析,并提供应对策略。
致力推广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香港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荣誉临?副教授陈国龄,也盛赞《混沌少年时》拍得出色兼写实,「这套剧,很刻划到时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跟父母、同侪、男男女女、网友之间的关系」。
青春期分3阶段 至少横跨8年
剧中13岁少年疑凶Jamie,在心理学家面前,多次提及自己丑样、一无是处,但又渴望结交异性,这些都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很常见的心理特徵。陈国龄指出,在医学上,青春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性徵的发育,一般始于高小,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很紧张自己的仪容;第二阶段是叛逆期,女孩出现时间较早,大约10岁开始,男孩则在12岁左右,由于需要建立个人身分及自主能力,他们会抗拒父母的监管,亦想尝试新鲜事,例如结交不同社交圈子,甚至尝试滥药或纹身等;第三个是成人阶段,由高中至约19岁,年轻人会开始思考自己的将来、取态、性倾向等。
生理因素影响 情绪不稳易冲动
「但有些人是比较早熟,有些人是迟熟,我遇过一个男仔,在中学时期,没什么,很乖的,反而去到20多岁,入了大学才常跟父母争执,质疑为什么要他读大学,质疑为什么要他去教堂等。因此,其实每个人的发展步伐都有些少不同,但总的来说,青春期这3个阶段,至少也横跨8至9年。」
当昔日黏人的乖宝宝,变成一言九「顶」、藐嘴藐舌的少年人,不少父母都无所适从,既怒且忧,但原来某程度上,他们都是「身不由己」。陈国龄解释,在青春期,荷尔蒙及大脑负责掌控情绪的杏仁核都激活得较厉害,令青少年很易出现情绪化反应,而且需要透过高度刺激获得愉悦感、满足感,「举例,平日我们踏单车,可能已经觉得很刺激、很满足;但青春期的孩子,可能需要踏?单车飞越障碍,才有我们所感受到的兴奋、开心感觉」。
然而,由于大脑负责掌控理性分析、管理情绪的前额叶发展比较晚,要到20多岁至30岁才成熟,这就解释到,为何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好像常常理智断线,「这些生理因素,涵盖了整个青春期,令青少年很多时都不知自己的情绪怎么走,想理性也理性不到,只会冲动做事」。
有「高危倾向」 或较难过渡青春期
青春期又是否一定会掀起擎天风浪呢?陈国龄说,不一定,「有些人只是少许反叛,没太大问题。所以要取决于环境,如果孩子适应到、自主到,父母愿意聆听他们说话,又懂得适时放手,而年轻人自身亦没有什么高危倾向的话,就较容易过渡」。
所谓高危倾向,她透露,主要是来自家庭、自身和环境。虽然在剧中,少年疑凶是生于一个完整及充满爱的家庭,但一般来说,暴风少年都是出于比较复杂的家庭,「可能是父母离异,甚至有虐儿事件,导致青少年对家庭没有归属感,也没有成人监管他」。在自身方面,陈国龄称,若年轻人社交能力较弱,缺乏朋辈支援,又或他本身是SEN(有特殊教育需要),例如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倾向,因不懂看「眉头眼额」而出现的「奇怪」行为,在青春期会特别显眼。此外,有过度活跃或情绪问题,都同样是高危倾向。
被欺凌或自觉无用 或激进报复
至于环境因素,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学校是否关爱?有否提供支援?对欺凌零容忍吗?这些都重要。学校是青少年第二个家,假如教师、社工能够和他们建立关系,其实是可以弥补年轻人一些高危倾向。」
剧中主角的校园生活显然不愉快,朋辈关系复杂,甚至遭到网络欺凌。陈国龄慨叹,在现实世界,情?都一样,「年轻人的朋辈圈子,很多时真的很复杂,而社交媒体,也实在太多陷阱」。她处理过一个少女病人,遭遇与剧中被杀女生Katie有点相似,「女仔在16岁后,和男朋友发生性关系,但可能男仔太兴奋,竟在社交媒体炫耀,结果一传十、十传百,男仔的朋友都讥笑女仔是荡妇,更纷纷要求跟她性交,弄得女仔最终患上抑郁症」。
陈国龄指出,当青少年承受巨大压力,甚或被欺凌时,会投射出内显性或外显性的行为。「内显性的,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无用,不开心,痛哭,产生抑郁情绪等;外显性的,往往会变得激进,例如反过来欺凌对方、报复等,正如Jamie一样。」
保持良好关系≠放纵
那育有青春期子女的家长,又如何招架?她不讳言是困难的,唯有跟他们做朋友,「既要和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但当他们经常关上房门时,又要扮和他们关系好,久不久逗他们倾谈一下,这个都几考父母的功力」。她又提醒,与年轻人说话,切忌让他们觉得被审问、被批判,「例如爸爸妈妈想知道子女有否拍拖,可尝试拉扯到这些话题,但不能够问得太白,当然,更加不应管束他们拍拖,只能轻松告知:若有对象,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也想认识对方」。
不过,陈国龄强调,与青春期子女保持良好关系,不代表放纵,不责骂亦不等于不告之后果,「尤其是『踩界』的事,都要告诉他们,『这件事你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会有后果的」。
即或未能跟青少年子女建立「友谊」,她亦寄语各位父母,别跟他们的关系弄得太僵,也要让子女知道,父母是他们的安全网,发生任何事都要回家从长计议,「我常跟家长说,就算子女平日不肯跟你倾,也不打紧,只要你跟他关系不是太差,万一他真的出事,都会回来找你的,这时你就可以提供意见,给予帮忙,这个才是最重要」。
尊重、沟通、界线、弹性
拆解青春期子女「难搞」行为
当孩子年幼时,很多父母都会认真学习育儿方法,但当子女渐长,反而停下脚步。注册社工文正康(Chris)也看到一个现象:「我常到校做家长工作坊,小学生家长一般都很踊跃支持,但到中学呢,人数却少得很。」他指孩子在小学阶段,父母多用指令方式,或直接教他们怎样做,但当孩子到了高小或初中,他们寻求的不是方法,而是方向。「这阶段孩子会渴望自主,相信自己能力及寻找自我认同,很多事情他们都清楚和了解,需要家长给他们一个方向,再让他们自己完成。」
提供框架引导 让子女自行完成
Chris赠予家长8字心法,就是「尊重、沟通、界线、弹性」。尊重孩子想法,大家以开放式对话沟通,谈好合情合理的底线之后给他们空间。同时,要因应子女性格而微调。像他育有两个分别15和11岁的儿子,长子有点完美主义,Chris指在引导他时,会提供一些框架,让他照?步骤去做,这样他便有安全感;小儿子则喜欢自创方法,给他框架的话反而招致反抗,所以要给他足够自由空间。以下本刊设定了育有青春期子女家长很常面对的3个处境,看看Chris有什么建议。
:孩子过分沉迷网络,父母想知道他们浏览什么内容。
答:第一,不批判,用好奇心去了解。如小儿子曾有一道数学题不懂,问我后,我也不懂,最后他用一个内置AI的流动应用程式得到答案。于是我请他多讲这程式,他轻轻取笑我,但又愿意跟我分享。
第二,连结,而非控制。让子女明白父母底线,例如想知道他们的手机密码,但说明只作紧急时用,建立信任。此外,毋须把网络妖魔化,尽量争取机会学习,可从子女兴趣入手,了解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
第三,以身作则。尝试放下手机,制造互动空间,如乘车的10多分钟,与子女谈天。
第四,若子女已上网成瘾,影响社交或学业,应找专业人士帮助。
:喜欢驳嘴,包拗颈。
答:用三部曲:听、等、问去应对。
「听」是不要妄下判断,让他们先多讲一点;「等」是给予他们空间处理情绪,学习表达;「问」是引导其思考。举例,有次我半夜不舒服,凌晨2时到厨房喝水,却看见大仔在煮消夜。我问他做什么,翌日还要上学的。他说:「年轻人就系咁,你无眼睇吗?」我说这对身体不好,他回应一句:「关你咩事??」做父母的听到后当然很嬲,但我明白那时间和场合不适合继续谈,便叫他早点去睡,他就说:「得啦,知啦,好烦!」我明白年轻人情绪起伏很大,就只有等。到第二天他慰问我:「点呀你?」我就知道是合适时间,便告诉他我担心他身体,希望他早点睡,他再没反驳,而往后情?亦有改善。所以年轻人是会听大人说话的,但要选择在适合环境下沟通。
:常常关上房门不知在做什么。
答:他们想找一个独立私人空间,而房门就是边界象徵,恍如在门的另一边,有一个他可以自主、自己控制的地方。家长应尊重其私人空间,但这也不代表完全不理他,要保持观察,并建立「叩门文化」,找他时先敲门,也可有空时敲门问他正在做什么、吃不吃东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