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流亡是不散梦魇——纳博可夫〈博物馆之行〉

发布 : 2022-1-0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明报专讯】近月一所大型文化博物馆开幕,宽敞的空间、精心的布屾x??局、承载各种故事的展品,观赏时带?仪式感,处处让人一步步抽离于真实的生活,触发人对生活的想像和沉思。纳博可夫(或译作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博物馆之行〉用超现实内容,透过「我」在博物馆的时空迷宫中,一步步呈现潜意识中难解的流亡困境,直视其中,书写欲断难断的乡愁。

■小说撮要

故事发生在法国,小说主角「我」是流亡法国的俄罗斯人。朋友听说「我」要去某小镇,拜托「我」去看当地一座博物馆,因为听说博物馆藏有他祖父的肖像画,还希望询问能否把它赎回来。「我」本来并不想去,但一次躲雨就莫名其妙地到了博物馆,既然到了,那就进去看看。

「我」对常见的古代雕塑不感兴趣,甚至有点反感,博物馆展示各种以灰色为基调的奇特古物,黑色的矿石使「我」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观看。「我」问警卫矿物是什么,他也不明所以。「我」继续往前走,奇怪的中国陶瓷花瓶、化石、蠕虫、古地图,让我更为好奇。最后在放?巨大石棺的大厅旁边,看到了朋友祖父的肖像画,画中人和朋友长得也有点像。

兴头一来,「我」为能实现朋友的愿望而高兴,想立刻把事情做好,就冒雨去找博物馆馆长。长得像俄罗斯猎狼犬的馆长,身后有一尊让人眼熟的中国花瓶,他刚一开口问「有何贵干?」,顺势就把刚封好的信扔进了垃圾篓,使「我」不禁感到狐疑。当「我」道明来意,馆长信心满满地说没有此一馆藏。我们协议:要是馆里有该画,就卖给「我」,就算没有,「我」也会付画作的钱。

我们穿过正在馆内闹事的民众,来到肖像画前。馆长??u说馆藏目录有误,竟唐突地挝x??了那封卖画合约,并借辞??u托。之后故作殷勤地带领「我」继续参观,在有群众闹事的背景下,我们迷失了方向。「我」感到压抑、恐慌,想尽早找到安静、自由的空间,可是却在馆中不断反覆绕圈,看到各种奇异的展品:大型宗教画、鱼缸中鳍边透明的鱼、一群老人在看巨大的宇宙模型,最后在蒸气机演变史展厅停下脚步,转过头来,已不见馆长。

「我」被近在咫尺的蒸气火车吓倒了,转身看到无尽头的办公室长廊,一下子又到了摆满乐器和镜子的地方,脚下尽是喷泉和水流,举步维艰。在水流弥漫的展厅底下传来各种汽笛、碗盘、打字机的声音,穿过此处,是高雅明亮的客厅,属帝国主义风格,到处空荡荡没有人,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我」在衣帽间看到一排俄国皮衣,打开旁边一道门,看见一片柔和的朦胧夜色,终于走出博物馆了,摆脱那些「虚幻的垃圾」。

新雪的气味、走在石头路上的触感,都叫「我」喜悦。「我」讶异于天气为何如此寒冷,街灯如此的少,再看看店铺招牌的字——俄文,赫然发现身处当今的俄罗斯——因流亡而无法回去的祖国。为了摆脱流亡者的外壳,「我」把妹妹从巴黎寄来的信、五百法郎、一条手绢和几支香烟都丢在积雪里踩,把外国衣服穿戴都脱了,在寒冷街上发抖。作者草草收笔,说「我」被捕后,几经辛苦回到国外,并发誓今后不再受人之托,尤其是精神错乱的人办事了。

■文本分析

最近看名人传记电影和作家生平节目,人的行为勾x??实在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人的一生,所有行为最终极的目标,往往只是回应成长过程中的某些缺失或遗憾,比如小时候缺乏家庭关爱,或遭受恶意对待,如果过分执著于此,反而会有一些不理性的抉择,造成更大的悲剧。这症结不是三言两语、或者理性可以弭平的,所以又很复杂。莫言曾说饥饿和孤独是他创作的灵魂,对纳博可夫而言,流亡就是不散的梦魇、作品的核心。

1. 失根之痛

这种万字以内的短篇小说,结尾几句往往十分重要,重要到有所谓「欧.亨利」式的结尾,即全篇主旨全靠收尾来揭示意义。我们不妨从此篇结尾回溯全篇主题。

主角「我」形容那位托事的朋友为「精神错乱的人」。读者其实并不能够找出他哪里精神错乱,他代表?重视祖先、父辈、血脉、传统,不惜重金也要珍惜及寻回家族历史。以中国人的角度,这甚至可以说是慎终追远了。小说倒数第二段,作者呈现往雪里踩的几种物件:妹妹寄来的信、五百法郎、手绢和香烟,「我」尽量甩掉流亡者的特徵,身为流亡者,在祖国诚惶诚恐相当难受。我们不妨看一看这个顺序,最先丢掉妹妹的信,免祸及亲人,兄妹之间不能联系,这最为痛苦;保命要紧,金钱仍需抛弃,突显处境之难;乃至于会被罗织罪名的小物品——手帕、香烟也尽快脱手,突显惴栗惊惧,加深了在祖国获罪的悲痛。而带领「我」到如此难以承受的境地,罪魁祸首当然是那名朋友,所以「我」在这情境下,怪责朋友「精神错乱」就情有可原了,那其实是切肤之痛上的??u托之辞。(我们常常也会用「讲埋呢??」(说这些)来表示我们的欲语还休。)由此点而言,「我」走?走?遇上大雨,为了避雨走到博物馆就言之成理了,他是以冷漠疏离来掩饰这种失根之痛。

2. 展品勾起流亡的伤痛

纳博可夫常常在谈笑风生的文笔底下,掩盖他悲哀的本质,在或许有点可笑的人物形象下,其实都有深刻的一面。从「我」在博物馆迷失方向开始,是小说的第二部分,作者笔下那些触动「我」奇幻地重返故国的各种场景和馆藏,是撩动「我」乡关之思的原因,也是其对法国文化格格不入的思考。为什么这些展品具有这个魔法,自然有其原因,但也实在太难言明,解读的方法言人人殊,但扑朔迷离本也是潜意识的面貌,这也正是本篇小说迷人之处,以下谈谈几处展品的特徵。

「我」是从一堆巨大大理石像中迷失的,有人刚从大理石女人像上掉了下来

首先触发「我」迷路的展品应该比较重要。高大的女性塑像可能和母国、祖国呼应,而有人爬上去又跌下来,跌下的疼痛和石像的冰冷形成对比。下一个景观暗示较为明显:鲜亮华丽的东方织物、猎狗在天蓝色的地毯上奔跑、一张虎皮上摆?弓和箭袋。视野和心思越出精致法国,由西方向东方探索。

一头鲸的全副骨骼、鳍边透明的鱼儿、一群拿?雨伞的银发老人在观看一个巨大的宇宙模型

这几组意象合在一段,个人渺小却思索宇宙之大,生的灵动与死的静默,处?x??示?「我」,人不是满足于当下的苟活而已,人需要灵魂的安顿之处。

冒汗的蒸汽机机头巨大的车轮、众多火车站模型

在蒸汽机车轮、火车站模型阵里转来转去找回去的路,滤x??漉的铁轨和闪?紫色的信号灯,似是在回乡之路兜兜转转,想回去却又回不去的艰巨和恐惧。加上「一条没有尽头的长廊,无数个办公小隔间暗藏其间,不知是干什么的人匆匆进进出出」,暗示种种无法可知的算计、冷漠的氛围造成的危机感。暗示时间如同牢狱,把人禁锢在这一刻,不能回归过去,也不能拥有未来。

上千件的乐器阵、镜子映出一架连一架的大钢琴、池水、绿色石头顶上摆放一座俄耳甫斯铜像

听觉、视觉、触觉纷繁错乱的呈现,其作用可能是将西欧的见闻作一次压缩的回带,美好、繁多,但终究不属于自己。最终的场景:摆满高级家具的房间中,只有迷失的「我」,逃到放满俄式衣物的衣帽间,好像「我」被遗弃了一般,「我」??u门而出,回到现实中不能回去的祖国,却惊觉「这不是我记忆中的俄国,而是当今真实存在的俄罗斯,我无法回去的俄罗斯」。这荒谬的场景呈现了纳博可夫对祖国的情感矛盾和悲伤,这个令人?x??的奴役国度,永远不是他故土的国度。

■纳博可夫

Vladimir Nabokov(1899-1977)

俄裔美籍作家,曾以「西林」(Sirin)为笔名创作了很多俄文小说,1919年与家人流亡英、德、法等欧洲国家,1940年在美国落脚,1959年返回欧洲度过晚年。著作包括《萝莉塔》、《幽冥的火》等。

■思考题

问:馆长办公室背后有一尊「我」很眼熟的花瓶,这代表什么?

答:「我」之所以眼熟,因为在博物馆见过类似的中国花瓶,代表馆长做事马虎,公器私用,难怪他会不知道博物馆那幅肖像画了;更体现作者对当时法国庸俗社会文化的嘲弄,展品体现却不是高雅艺术,而是死寂与诡异。

■夺星题

问:有人说本文结束段草草收笔,「我」在不知什么情?下回到国外,是一败笔,你认同吗?

答:不认同,文末笔调冷漠,反映「我」已经不欲多谈,意兴阑珊,压抑?对祖国的思念。行文反映角色心态,若详细道来,就不能如实反映他凄怆伤心的状态了。

文:雷国威

(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中文科教师)

[星笈中文 第0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