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考察:苦学世遗洞窟 港生导赏敦煌(组图)

发布 : 2024-9-1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吴锡松(前)对「实习」的定义有三:实地、学习、启发。他称到敦煌实习,能在面对游客时运用所学,学到不仅是艺术、历史「硬知识」,也有待人处事之「软知识」,各方面皆有所启发。



戴晓仪(左起)、苏隽、吴锡松、苏健培及黄卓盈受训成为实习讲解员,带游客欣赏莫高窟佛教艺术。



学生导赏员带传媒团参观莫高窟。



游客慕名而来莫高窟,阿松拍下第96窟(九层楼)外的人流,他说此窟人流一整天都如此多。(吴锡松提供)



阿松在敦煌最后一晚拍下敦煌另一著名景点鸣沙山的后山夜空(图)。「能欣赏到南方没有的无垠黄沙,星斗一直延伸至成为沙丘的背景,此刻才体会到何为『天圆地方』。大西北此行很远,但迈步才发现,远方不远。」(吴锡松提供)



莫高窟内壁画中人物的肤色多氧化成深褐色或乌黑。图为第172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一角,摄自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的复制展品。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讲解培训科副科长刘文山(左起)、科长韩文君、敦煌研究院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研修中心校长边磊。


【明报专讯】青年广场主办、民政及青年事务局资助的「香港青年敦煌实习计划2024」于暑假举行,为期6周,20名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的学生接受敦煌研究院培训后成为实习讲解员,带游客欣赏「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亲身感受千年洞窟的历史「温度」,了解及??u广石窟蕴藏的深厚文化。

文:古晨燕

图:古晨燕、受访者提供、青年广场提供

莫高窟内的壁画随时间而氧化变色,敦煌属沙漠气候,夏日炎炎,有学生笑说「我也氧化变色」——晒黑了!晒黑了很多的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二年级生苏健培(阿培),后颈有一条白痕,是被名牌索带遮掩「见不了光」而留下的,与上下两截黑亮的皮肤相映成趣。阿培对各洞窟的知识扎实,被问起为佾x??洞窟佛像的脸氧化成深褐色,另一个洞窟内的佛像却仍能看出原有色彩,他临危不乱答道:「因为用的矿物颜料不一样。」

阿培与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四年级黄卓盈(Karen)带传媒团参观,于狭小洞窟内讲到哪里,手电筒的光线便聚焦到哪里,听众视线随之而动,不时发出「哦,原来这样」的赞叹。

莫高窟每个洞窟的内容、形式各异,要自信地向游客介绍,需熟记其开凿朝代、彩塑人物、壁画故事,乃至彩塑的衣带形式有何特别、北周与盛唐之风格有何不同、头顶藻井纹是什么花等知识。学生在3周内完成密集培训后就开始成为导赏员,人人都下了一番苦功。

洞窟每次只容一个团进内,阿培就自行上敦煌研究院和数字敦煌等网页找资料,额外学习6个窟的知识,以备和另一团的游客同场时可「转场」。阿培亦担心自己出错或讲得不够详细,幸获负责培训的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讲解培训科长韩文君赞赏勤力。

睹千年文物 感「历史温度」

「我感觉很久没这么用功学习,我跟妈妈说如果我当年考DSE(文凭试)这么勤奋的话,我可能是学校的状元!」香港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及中国历史文化二年级生戴晓仪笑说。晓仪至今难忘第一次跟老师进洞窟学习的震撼,「1000多年的文物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色彩还如此丰富」。她说非常幸运,游客一般只能在一个窟看8至10分钟,学习时老师却会讲上40分钟甚至一小时,且随便问什么都能解答。

晓仪还觉得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诚不欺人。「盛唐如佾x??盛?你会(在洞窟)见到金箔贴满墙、贴满佛像」。她很喜欢的第427窟入口上方横梁题有「宋乾德八年」(乾德为宋太祖年号,共6年),但历史上无此年份,原来古时车马慢,以至改了年号,远离中原的敦煌仍未知。这让修读中史的她深感「历史是有温度的」,并非只是书上冷冰冰的文字。Karen也深有同感,「我觉得莫高窟的壁画、彩塑是确实的例子,告诉我们1000多年前就是这样的」。

「港普」成卖点

实习前已学过莫高窟佛教艺术的知识,香港大学艺术史和中国语言文学四年级生苏隽笑言比其他同学有一定优势——不过,普通话是他一大难题!曾被教师笑「你不是跑调,你是根本没有调」,但培训时教师亦鼓励他「放胆讲」,即使苏隽感觉每次讲完教师都辛苦地忍笑。因其特别口音,游客会问苏隽:「你是广东人吗?你是香港人吗?」他渐渐觉得这亦能吸引游客,「最后大家都开开心心」。Karen也面对「港普」挑战,讲解完游客会跟她说「听得懂」、「很好了」,「每次有这样的鼓励,我才更加自信地跟下一批游客介绍莫高窟的知识」。两人的普通话经此大有进步。

苏隽读艺术史时已感莫高窟很特别,「它是不同文化汇聚的地方,我们在每个洞窟不单看见中国的文化,也有西域、中亚、西亚来的文化」。他以最喜欢的第148窟(?盘窟)为例解释,释迦牟尼?盘后是火化的,但此窟形如石棺,「入土为安」是中国传统观念;卧佛后有72身像,有72弟子的是孔子,时人将儒家概念加入佛教主题中,让他觉得很有趣。他续说,保育洞窟壁画方面的知识,很多不是课堂能接触到的。

理科生乐感人文交融

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四年级生吴锡松(阿松)读理科,却对文化艺术有兴趣,阿松说就如身体缺乏某些营养需要补充,故参加是次实习。理科人看重数据,讲求客观,进入第130窟(大佛窟),一开始他觉得「这尊佛像几好睇」,但一看数据就觉得「唔对路」,因佛像高26米,但头高7米,「假如某日大佛脚痹想站起来,你会发现是一尊大头佛,比例不协调」。他解释,工匠考虑到礼佛之人的主观感受,仰望时能看清佛的面部,故有所调整。「看东西要从多角度出发,这是很大的得?。」

整个实习下来,阿松感受最大的是「交融」,在莫高窟能观赏到很多东西文化交流的艺术,他亦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不论本地讲解员、上海交通大学的志愿者还是游客,「都是人文交融」。「在我个人发展上,则是理工科的背景,与艺术、人文等知识交融。」这也启发他对接触新人新事物的兴趣,成为规划未来的重要指标。

保育发展两难 盼游客教育做起

敦煌极为乾旱,是莫高窟文物千年间保持相对完好的一大因素,为保护文物,莫高窟严禁游客在洞窟拍照或触摸佛像壁画,但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亦需吸?x??多游客参观莫高窟。

保育和经济两难,如佾x??好?苏隽认为,经济利益、游客体验和保育,只是出发点不同,应由根源——教育做起。「我怎样加强保护,但就因为一个人(手指)一笃落去,就烂了,无得救,一千年(的文物)一瞬间就破坏了。所以我觉得应该由小做起,教育、灌输下一代如何看待这么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阿松也认为「教育」和「培养同理心」很重要,只要教育做得好,游客便能本?同理心,「且看且珍惜,也会为后人?想」。如他带团时会再三向游客强调参观洞窟的禁止事项和「文明参观」的概念,所幸其带过的团无出现不守规则的情?。

教师赞学生认真专业

是次实习计划香港学生,分别师从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讲解培训科长韩文君和副科长刘文山,两人均很满意学生的表现。韩老师说学生年辗x??泼、有朝气,赞赏他们认真学习的态度和专业精神,待人接物亦亲切,相处下来学生都有了小别名如「港台小王子」,培训过程愉快。

韩文君希望学生将经验、感悟带到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刘文山则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毕生贡献莫高窟的事?勉励学生,冀学生做喜欢之事、做人做事能以此为原则。

敦煌研究院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研修中心校长边磊(图右)期望,学生对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存敬畏之心;对一生贡献莫高窟的老前辈及其所铸造的「莫高精神」存敬仰之心;有敬业思想,无论身处佾x??,做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弘扬者的使命。

(主要学习重点:人民生活素质的转变与提升、植根中华文化而具世界视野的公民素养)

(本刊发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公民学堂 第071期]